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社会对能源产生了越发的依赖。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局面。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低成本能源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也将成为未来主要的代替性能源,其利用前景巨大。但是,历史上发生的核事故灾难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又给国际社会重重一击,谈“核”色变的气氛笼罩着全世界。核能的安全利用成为核能发展中的一大重点和一大难点。其中,核事故应急作为核能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旨在全景揭示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现状,以福岛核事故为例,分析了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不足,并为其完善提出了个人见解。 全文共分7章,包括导言、正文与结语,正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一般性分析。从核应急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核事故的特点,进而推导出核应急的必要性,并以突发环境事件为参照,探讨了国际核应急应遵循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国际法基础;第二部分为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分别详细分析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第三部分为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实证分析。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2011年福岛核事故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在核事故中暴露出来的不足;第四部分为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五部分为我国的法律应对之策。考察了我国核应急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的具体法律应对。
【关键词】:核事故 应急机制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导言9-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的背景9
- 1.1.2 选题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现状综述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2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14
- 1.4.1 创新之处12-13
- 1.4.2 拟解决的问题13-14
- 2 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一般性分析14-23
- 2.1 核应急的概念界定14-15
- 2.2 核事故的特点15-16
- 2.2.1 核事故影响的隐蔽性15
- 2.2.2 核事故处理的复杂性15-16
- 2.2.3 社会公众的恐慌性16
- 2.2.4 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性16
- 2.3 核应急的必要性16-18
- 2.3.1 核事故应急救援的补救性16-17
- 2.3.2 核事故应急救援的急迫性17
- 2.3.3 核事故应急救援的特殊性17-18
- 2.4 国际核应急的基本原则——以突发环境事件为框18-20
- 2.4.1 通知原则18-19
- 2.4.2 援助原则19-20
- 2.5 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国际法依据20-23
- 3 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23-32
- 3.1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23-27
- 3.1.1 公约适用的条件23
- 3.1.2 公约适用的范围23-24
- 3.1.3 应提供情报的内容24
- 3.1.4 IAEA 的通报职责24-25
- 3.1.5 事故通报的程序25-26
- 3.1.6 争端的解决26
- 3.1.7 公约简评26-27
- 3.2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27-32
- 3.2.1 基础性规则27-28
- 3.2.2 援助所涉经济事项28-29
- 3.2.3 援助人员和国家待遇29
- 3.2.4 IAEA 的援助职责29-30
- 3.2.5 事故援助的程序30
- 3.2.6 争端的解决30
- 3.2.7 公约简评30-32
- 4 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实证分析32-39
- 4.1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34
- 4.1.1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简介32
- 4.1.2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事实影响32-33
- 4.1.3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的推动33-34
- 4.2 2011 年福岛核事故34-36
- 4.2.1 福岛核事故的简介34-35
- 4.2.2 福岛核事故后的主要响应行动概述35-36
- 4.3 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在核事故中暴露出的不足36-39
- 4.3.1 公约的强制性弱36-37
- 4.3.2 法律责任不明确37-38
- 4.3.3 公约的可操作性差38-39
- 5 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未来发展趋势39-42
- 5.1 “核安全文化”观念的深化39
- 5.2 公约强制性的提高39-40
- 5.3 公约法律责任的明晰40
- 5.4 公约可操作性的增强40-42
- 6 中国的法律应对之策42-46
- 6.1 我国核应急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2-43
- 6.2 我国的具体法律对策43-46
- 6.2.1 积极开展核应急法律制度国际合作43-44
- 6.2.2 进一步完善国内核应急法制44-45
- 6.2.3 加强国内核应急战略规划和法制宣传教育45-46
- 7 结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亚美尼亚进行首次核应急演习[J];国外核新闻;1999年10期
2 ;运用"三战" 做好核应急救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西南民兵杂志;2005年01期
3 张琏瑰;;核辐射无国界 核安全高于一切[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4 ;关于印发《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核设施营运单位核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文告;2007年05期
5 高洪山;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患无穷[J];国际展望;1996年21期
6 王玮;;驱之不散的核战争幽灵[J];现代军事;1999年10期
7 米哈尔·卡茨耶比奇,徐新明;重返核事故废墟的"不怕死"居民[J];环境教育;2005年03期
8 ;世界十大核安全事故[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4期
9 刘柠;;核事故不掩日本抗震救灾之瑜[J];南风窗;2011年07期
10 ;日本地震灾害与核事故专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剑青;;军地联合核应急与救援的实施[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银行;郭洪波;雷家荣;钟志京;王和义;林青川;张玉川;余卫国;;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科学城地区核应急监测情况介绍[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百荣;付黎;苏文星;;核应急人员的防护及剂量控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周银行;黄利斌;邢世雄;;基于移动式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的构想[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周银行;黄利斌;邢世雄;;基于移动式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的构想[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6 胡玉芬;李星星;;核应急专用碘化钾片剂中碘离子含量的分析方法[A];浙江省第十届核医学与放射医学防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刘长欣;;建立“突发性核事件应急系统”的讨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钱大可;;核应急信息网络化要求与设备配置探讨[A];全国第六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田素媛;;核应急准备与法规建设[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四次会议暨低中放废物管理和放射性物质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冯朝;何彬;张全虎;张勇;;野外核事故去污技术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卞晨光;日本核事故传递出来的警讯[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尚慧辉;日本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山西没有影响[N];山西日报;2011年
3 记者 方祥生;对核事故的反思不应阻碍未来核能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4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陈士良;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反思[N];联合时报;2011年
5 记者 李大庆;“福岛核事故尚未到盖棺定论之时”[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于青;日本将提前实现核事故处理阶段目标[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蕾;有效应对突发性核事故[N];中国质量报;2011年
8 孟桢尧;中国光有核事故演练还不够[N];中国保险报;2011年
9 记者 于青;日本福岛核事故上调至最高级7级[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记者 严圣禾;福岛核事故实际已达6级[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秋;核事故早期应急响应的风场和烟羽浓度预测模式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2 蔡先凤;核损害民事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冯嘉礼;核电站严重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4 雷翠萍;核与辐射认知和风险沟通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5 高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多核应急协同决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崔慧玲;CALPUFF模式用于放射性核素不同尺度的迁移扩散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陆能枝;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及模糊决策方法在评估子系统的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8 赵力;核突发事件内照射剂量快速评估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9 赵昌;放射性物质大洋输运模式的建立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罗yN青;氢同位素低温精馏动态过程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世松;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李诚杰;核事故危机应对中相关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3 何煦;甘肃省核应急医疗救治能力现况及其改进对策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4 王齐;辽宁省核电厂应急计划区划分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5 熊伟;国家核应急响应系统中地理信息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王斌;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传播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7 宁莎莎;福岛核事故典型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弥散及辐射剂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谢晓兰;基于量—质特征转换的核事故应急系统决策算法[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9 梁晓东;核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计算机实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郭勇;核事故应急中的贝叶斯决策模型及其实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7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