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犯罪管辖权的发展与豁免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3 02:41
二战之后,随着国际社会对惩罚国际犯罪的意愿日益强烈,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管辖权原则、普遍管辖权原则、豁免制度等问题纠缠在一起,引起了许多新的国际纷争。本文结合国际法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家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的发展,拟对此类纠争做一比较全面的分析。第一章分析了传统管辖原则在惩罚国际犯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本章认为,从惩罚国际罪犯的有效性以及与犯罪的利害关系紧密程度等多方面考虑,传统管辖原则在惩罚国际犯罪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而且应该在此方面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第二章对普遍管辖权原则进行了讨论。普遍管辖权被誉为惩治国际犯罪和扫除犯罪者身份限制的最有效的武器,因为它的行使不需要法院地国家与犯罪之间存在任何传统管辖权所需要的连接点。普遍管辖理论认为,所有国家对于国际犯罪均具有利益,因此法院地国家是代表着整个国际社会来行使对犯罪的管辖权。但是普遍管辖权的出现也给传统的以属地管辖原则和属人管辖原则为基础的管辖权带来了冲击,并由此给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律秩序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章认为,首先,应当对普遍管辖权的范围做出一定的限制,不可盲目扩大其适用对象的范围。其次,依据普遍...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传统管辖原则在惩治国际犯罪方面的作用与局限
第一节 属地管辖原则
第二节 积极的属人管辖原则
第三节 消极的属人管辖原则
第四节 保护性管辖原则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遍管辖原则的发展及问题
第一节 普遍管辖原则概述
第二节 对国际犯罪行使普遍管辖权的相关问题
一、普遍管辖权的客体限制
二、行使普遍管辖权需要犯罪嫌疑人出现本国领土范围内
(一) 附条件的普遍管辖权
(二) 缺席的普遍管辖权
(三) 小结
三、行使普遍管辖权时的管辖冲突问题
(一) 《普林斯顿原则》的有关规定
(二) 《反酷刑公约》的立场
(三) 学者观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辖权制度的发展对豁免制度的冲击
第一节 管辖豁免权概述
一、属人豁免权
二、属物豁免权
第二节 管辖制度的发展对豁免权制度的影响
一、属物豁免原则在国内法院和国际性法院的效力
(一) 国际强行法的视角
(二) 国家职能的视角
(三) 价值的衡量
(四) 条约解释的立场——以《反酷刑公约》为例
二、新形势下的属人豁免制度
(一) 国内法院的视角
(二) 国际性法庭的角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与管辖豁免问题[J]. 朱文奇. 法学. 2006(09)
[2]普林斯顿普遍管辖原则及其评论[J]. 高铭暄,王秀梅.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03)
博士论文
[1]普遍管辖原则研究[D]. 黄俊平.中国人民大学 2004
[2]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 马呈元.中国政法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个人国际刑事责任法律制度研究[D]. 饶培培.外交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015768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传统管辖原则在惩治国际犯罪方面的作用与局限
第一节 属地管辖原则
第二节 积极的属人管辖原则
第三节 消极的属人管辖原则
第四节 保护性管辖原则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遍管辖原则的发展及问题
第一节 普遍管辖原则概述
第二节 对国际犯罪行使普遍管辖权的相关问题
一、普遍管辖权的客体限制
二、行使普遍管辖权需要犯罪嫌疑人出现本国领土范围内
(一) 附条件的普遍管辖权
(二) 缺席的普遍管辖权
(三) 小结
三、行使普遍管辖权时的管辖冲突问题
(一) 《普林斯顿原则》的有关规定
(二) 《反酷刑公约》的立场
(三) 学者观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辖权制度的发展对豁免制度的冲击
第一节 管辖豁免权概述
一、属人豁免权
二、属物豁免权
第二节 管辖制度的发展对豁免权制度的影响
一、属物豁免原则在国内法院和国际性法院的效力
(一) 国际强行法的视角
(二) 国家职能的视角
(三) 价值的衡量
(四) 条约解释的立场——以《反酷刑公约》为例
二、新形势下的属人豁免制度
(一) 国内法院的视角
(二) 国际性法庭的角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与管辖豁免问题[J]. 朱文奇. 法学. 2006(09)
[2]普林斯顿普遍管辖原则及其评论[J]. 高铭暄,王秀梅.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03)
博士论文
[1]普遍管辖原则研究[D]. 黄俊平.中国人民大学 2004
[2]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 马呈元.中国政法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个人国际刑事责任法律制度研究[D]. 饶培培.外交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015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01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