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21:36
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正在逐渐体现出来,生物多样性退化在所难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福祉与生计应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得到综合考虑。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协调一致的连贯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相应的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使物种和生态系统可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进行分析,以研究原有的公约能否胜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现状和不足,构描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的法律完善措施和方法。本文因此试图研究国际环境法的一项新兴领域。怎样使得包括物种和生态系统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相比人类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而言,还是一个研究较少但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虽然笔者的这篇论文着眼于国际相关法律公约研究,但是希冀其中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对国内法律体制的完善起着启示的作用。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发展与气候变化下的新挑战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
一、 气候变化的认知与发展历程
二、 气候变化不是一个能够孤立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三、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影响的科学依据与挑战
四、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必须通过相关国际公约调整来应对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变迁
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要素
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理念变迁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国际公约
一、 1971 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二、 1972 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三、 1979 年《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四、 1992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五、 1994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六、 1996 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第二节 其他相关法律文献
一、 欧盟法律——《关于保护鸟类的指令》
二、 《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
第三节 现有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文献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一、 不能胜任连接性及跨界协调行动问题
二、 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本身对生物多样性的副效应
三、 缺乏全面的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
四、 缺乏主动发起保护的机制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完善
第一节 贯彻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一、 生态系统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 生态系统方法原则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贯彻风险预防原则完善跟踪监测
一、 贯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险预防原则
二、 完善跟踪监测
第三节 完善包含气候变化因素的保护区管理规划
一、 传统方法: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
二、 新兴方法:完善景观连接法
第四节 完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协调与合作
一、 加强公约的制度协调和机构合作
二、 完善缔约国政策方案
第五节 避免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一、 更新环保理念
二、 加强生物燃料生产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第六节 国际法“软法”和国内法“硬法”相结合
一、 完善立法体系
二、 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
第七节 建立基因库完善种质基因保存
第八节 完善原住民的作用
一、 明确原住民参与保障立法
二、 细化原住民参与规范
第四章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实践和制度完善
第一节 以美国为例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在行动
一、 通过列名单确定由于气候变化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的物种
二、 指定重要栖息地以提高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恢复力
三、 在恢复计划中考虑气候变暖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实践和问题
一、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实践
二、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解决思路
一、 制定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 加强法律实施机关的沟通协调
三、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
四、 增加生物燃料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五、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六、 完善宣传和教育建立全民参与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坎昆会议对气候变化国际立法的意义[J]. 龚微,刘美麟. 科技成果纵横. 2011(04)
[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J]. 吴建国,周巧富,李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3]《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与焦点[J]. 吴军,张称意,徐海根. 生物多样性. 2011(04)
[4]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J]. 秦天宝. 江淮论坛. 2011(03)
[5]论生态系统方法及其在当代国际环境法中的应用[J]. 蔡守秋. 法治研究. 2011(04)
[6]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初探[J]. 杨华. 江西社会科学. 2011(03)
[7]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概念的影响[J]. 孙畅. 社会科学家. 2010(11)
[8]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J]. 蒋高明,李勇. 自然杂志. 2010(05)
[9]气候变化法律应对实证分析——从国际公约到国内法的转化[J]. 郭冬梅.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03)
[10]北极法律问题的气候变化视野[J]. 刘惠荣,陈奕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博士论文
[1]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 温融.重庆大学 2011
[2]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 杨凡.中国海洋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气候变化之国际法应对[D]. 杨楠.吉林大学 2010
[2]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 毛媛媛.重庆大学 2009
[3]濒危物种国际法保护机制研究[D]. 汪莹.中国政法大学 2008
[4]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晏晓丽.重庆大学 2005
[5]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D]. 张建邦.中国政法大学 2004
[6]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D]. 孙中艳.东北林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50449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发展与气候变化下的新挑战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
一、 气候变化的认知与发展历程
二、 气候变化不是一个能够孤立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三、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影响的科学依据与挑战
四、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必须通过相关国际公约调整来应对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变迁
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要素
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理念变迁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国际公约
一、 1971 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二、 1972 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三、 1979 年《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四、 1992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五、 1994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六、 1996 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第二节 其他相关法律文献
一、 欧盟法律——《关于保护鸟类的指令》
二、 《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
第三节 现有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文献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一、 不能胜任连接性及跨界协调行动问题
二、 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本身对生物多样性的副效应
三、 缺乏全面的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
四、 缺乏主动发起保护的机制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国际公约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完善
第一节 贯彻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一、 生态系统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 生态系统方法原则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贯彻风险预防原则完善跟踪监测
一、 贯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险预防原则
二、 完善跟踪监测
第三节 完善包含气候变化因素的保护区管理规划
一、 传统方法: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
二、 新兴方法:完善景观连接法
第四节 完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协调与合作
一、 加强公约的制度协调和机构合作
二、 完善缔约国政策方案
第五节 避免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一、 更新环保理念
二、 加强生物燃料生产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第六节 国际法“软法”和国内法“硬法”相结合
一、 完善立法体系
二、 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
第七节 建立基因库完善种质基因保存
第八节 完善原住民的作用
一、 明确原住民参与保障立法
二、 细化原住民参与规范
第四章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实践和制度完善
第一节 以美国为例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在行动
一、 通过列名单确定由于气候变化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的物种
二、 指定重要栖息地以提高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恢复力
三、 在恢复计划中考虑气候变暖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实践和问题
一、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实践
二、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解决思路
一、 制定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 加强法律实施机关的沟通协调
三、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
四、 增加生物燃料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五、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六、 完善宣传和教育建立全民参与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坎昆会议对气候变化国际立法的意义[J]. 龚微,刘美麟. 科技成果纵横. 2011(04)
[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J]. 吴建国,周巧富,李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3]《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与焦点[J]. 吴军,张称意,徐海根. 生物多样性. 2011(04)
[4]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J]. 秦天宝. 江淮论坛. 2011(03)
[5]论生态系统方法及其在当代国际环境法中的应用[J]. 蔡守秋. 法治研究. 2011(04)
[6]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初探[J]. 杨华. 江西社会科学. 2011(03)
[7]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概念的影响[J]. 孙畅. 社会科学家. 2010(11)
[8]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J]. 蒋高明,李勇. 自然杂志. 2010(05)
[9]气候变化法律应对实证分析——从国际公约到国内法的转化[J]. 郭冬梅.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03)
[10]北极法律问题的气候变化视野[J]. 刘惠荣,陈奕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博士论文
[1]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 温融.重庆大学 2011
[2]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 杨凡.中国海洋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气候变化之国际法应对[D]. 杨楠.吉林大学 2010
[2]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 毛媛媛.重庆大学 2009
[3]濒危物种国际法保护机制研究[D]. 汪莹.中国政法大学 2008
[4]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晏晓丽.重庆大学 2005
[5]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D]. 张建邦.中国政法大学 2004
[6]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D]. 孙中艳.东北林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50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15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