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特征性履行说的现行立法反思及完善

发布时间:2021-06-07 23: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和2007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都对“特征性履行”作出了规定,但是这二者规定的内容并不相同。第41条根据特征性履行确定的冲突规范,其连接点只能是特征性履行方经常居所地。而2007年的这个司法解释,其第5条根据特征性履行列举了17种合同的冲突规范,这17条具体的冲突规范,普遍都以特征性义务履行一方的住所地作为连接点。但是也有例外,特定情形下的买卖合同、不动产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拍卖合同等则规定了以特征性履行行为地作为连接点。换句话说,利用“特征性履行”理论推定何地是案件的最密切联系地时,第41条规定,特征性义务履行一方经常居所地与案件纠纷之间存在当然的最密切联系;而根据2007年的司法解释,与案件存在最密切联系的场所是特征性履行方住所地或者特征性履行行为地。然而在有关第41条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运用特征性履行说选择特征性履行方经常居所地法为涉外合同纠纷准据法时,对特征性履行行为地与特征性履行方经常居所地重合的案件来说,此时其经常居所地与案件纠纷之间存在最密切联系;对于这两者...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我国关于特征性履行的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第一节 特征性履行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一、不同时期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现行立法之中的变化
    第二节 关于特征性履行的现行立法变化的实证分析
        一、涉外合同纠纷案件的总体情况
        二、不同类型案件法律选择的具体情形
        三、实证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第三节 特征性履行的现行立法变化所引发的思考及其变化原因
        一、经常居所地与涉外合同纠纷之间是否存在当然的最密切联系
        二、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章 特征性履行作为法律选择方法之一的考察
    第一节 理论缘起
        一、特征性履行说的诞生与发展
        二、理论到法律的演变
        三、特征性履行连接点的确定
        四、实践对立法的影响
    第二节 特征性履行说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关系
        一、特征性履行与最密切联系相结合的目的考量
        二、特征性履行与最密切联系之间的具体关系
    第三节 欧洲国家关于特征性履行连接点的法律规定
        一、瑞士的法律规定
        二、相关公约中的具体规定
第三章 关于我国立法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我国早期相关法律规定的评析
        一、特征性履行说的本义
        二、我国早期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否体现了特征性履行说的本义
    第二节 完善建议的可行性及具体内容
        一、完善建议的可行性
        二、完善建议的具体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217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217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