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界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
发布时间:2021-06-08 17:57
环境问题可能是地区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但无论如何它经常具有跨界性。因此,保护环境、防止跨界环境损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法将环境保护纳入其调整范围,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崭新的国际法律部门的发展。但就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制度而言,发展却不平衡。国家责任由于受主权因素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一直处于缓慢发展之中。而跨界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日渐丰富,尤其是在核能损害、油污损害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体系。国际法委员会的最新编纂成果亦强调应在国际层面完善预防和赔偿机制,这为各国间处理跨界环境损害事件和实现全球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治理指明了共同的方向。因此,对民事责任制度进行研究对我国应对和处理跨界环境损害纠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对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传统国家责任的弊端和跨界损害民事责任的相对完善两个方面论证了跨界环境损害由传统国家责任向民事责任转变的趋势。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民事责任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一方面,将国家、国际环境责任基金组织与法人、自然人一起作为责任承担者来研究;另一方面,对无过错责任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评价,指出单...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跨界环境损害由传统国家责任向民事责任的转变
1.1 跨界环境损害的界定
1.1.1 跨界的概念
1.1.2 环境损害的概念
1.1.3 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及其特征
1.2 跨界环境损害的传统国家责任及其弊端
1.2.1 跨界环境损害的传统国家责任
1.2.2 跨界环境损害传统国家责任的弊端
1.3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发展
1.3.1 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在国内法中的发展
1.3.2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国际条约的发展
2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
2.1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
2.1.1 法人和自然人
2.1.2 国家
2.1.3 国际环境基金组织
2.2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2.2.1 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损害领域的确立
2.2.2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跨界环境损害领域的优势
2.2.3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跨界环境损害领域的困境
3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索赔主体
3.1 人身损害的索赔主体
3.2 财产损害的索赔主体
3.3 环境本身损害的索赔主体
3.3.1 单一索赔主体制度
3.3.2 双重索赔主体制度
4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4.1 传统民事责任方式
4.1.1 恢复原状
4.1.2 损害赔偿
4.1.3 排除侵害
4.2 利益填补方式
4.2.1 责任保险
4.2.2 基金
4.3 国际法委员会最新草案的实质
4.3.1 《预防跨界损害草案》的实质
4.3.2 《损失分配原则草案》的实质
5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诉讼救济
5.1 识别问题
5.2 管辖权问题
5.2.1 管辖权及其确定的根据
5.2.2 跨界环境损害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5.2.3 跨界环境损害案件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
5.3 法律适用问题
5.3.1 适用冲突规范指引实体法规则
5.3.2 适用冲突规范与适用国际民事公约的关系
5.4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
6 对我国处理跨界环境损害纠纷的建议
6.1 我国面临的跨界环境损害问题的现状
6.2 对我国处理跨界环境损害问题的建议
6.2.1 主动承担国家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6.2.2 完善跨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6.2.3 完善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相关立法
6.2.4 完善跨界环境损害诉讼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国污染损害赔偿法律规则探微[J]. 何艳梅. 社会科学. 2008(09)
[2]跨境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国际法思考[J]. 李伟芳. 政治与法律. 2008(09)
[3]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探讨[J]. 杨萍. 江苏环境科技. 2008(S1)
[4]论危险活动所致跨界损害的国际赔偿责任[J]. 周忠海.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5)
[5]跨界环境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J]. 邢俊霞,李俊. 法制与社会. 2007(08)
[6]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以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为中心[J]. 王玫黎. 现代法学. 2007(04)
[7]试论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J]. 李锴,周辉.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1)
[8]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J]. 那力. 法商研究. 2006(06)
[9]跨国界污染案例对处理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启示[J]. 李娜,葛察忠,李晓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10]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检视跨界污染损害责任制度[J]. 丁丽柏,龙柯宇.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体系[D]. 杨华国.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 周晨.中国海洋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关于危险活动造成的跨界损害案件中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评析[D]. 张燕.外交学院 2007
[2]论国际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D]. 赵晶贤.东北林业大学 2006
[3]跨境环境损害责任法律问题研究[D]. 郑雪芬.华东政法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218919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跨界环境损害由传统国家责任向民事责任的转变
1.1 跨界环境损害的界定
1.1.1 跨界的概念
1.1.2 环境损害的概念
1.1.3 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及其特征
1.2 跨界环境损害的传统国家责任及其弊端
1.2.1 跨界环境损害的传统国家责任
1.2.2 跨界环境损害传统国家责任的弊端
1.3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发展
1.3.1 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在国内法中的发展
1.3.2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国际条约的发展
2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
2.1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
2.1.1 法人和自然人
2.1.2 国家
2.1.3 国际环境基金组织
2.2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2.2.1 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损害领域的确立
2.2.2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跨界环境损害领域的优势
2.2.3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跨界环境损害领域的困境
3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索赔主体
3.1 人身损害的索赔主体
3.2 财产损害的索赔主体
3.3 环境本身损害的索赔主体
3.3.1 单一索赔主体制度
3.3.2 双重索赔主体制度
4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4.1 传统民事责任方式
4.1.1 恢复原状
4.1.2 损害赔偿
4.1.3 排除侵害
4.2 利益填补方式
4.2.1 责任保险
4.2.2 基金
4.3 国际法委员会最新草案的实质
4.3.1 《预防跨界损害草案》的实质
4.3.2 《损失分配原则草案》的实质
5 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诉讼救济
5.1 识别问题
5.2 管辖权问题
5.2.1 管辖权及其确定的根据
5.2.2 跨界环境损害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5.2.3 跨界环境损害案件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
5.3 法律适用问题
5.3.1 适用冲突规范指引实体法规则
5.3.2 适用冲突规范与适用国际民事公约的关系
5.4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
6 对我国处理跨界环境损害纠纷的建议
6.1 我国面临的跨界环境损害问题的现状
6.2 对我国处理跨界环境损害问题的建议
6.2.1 主动承担国家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6.2.2 完善跨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6.2.3 完善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相关立法
6.2.4 完善跨界环境损害诉讼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国污染损害赔偿法律规则探微[J]. 何艳梅. 社会科学. 2008(09)
[2]跨境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国际法思考[J]. 李伟芳. 政治与法律. 2008(09)
[3]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探讨[J]. 杨萍. 江苏环境科技. 2008(S1)
[4]论危险活动所致跨界损害的国际赔偿责任[J]. 周忠海.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5)
[5]跨界环境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J]. 邢俊霞,李俊. 法制与社会. 2007(08)
[6]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以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为中心[J]. 王玫黎. 现代法学. 2007(04)
[7]试论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J]. 李锴,周辉.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1)
[8]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J]. 那力. 法商研究. 2006(06)
[9]跨国界污染案例对处理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启示[J]. 李娜,葛察忠,李晓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10]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检视跨界污染损害责任制度[J]. 丁丽柏,龙柯宇.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体系[D]. 杨华国.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 周晨.中国海洋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关于危险活动造成的跨界损害案件中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评析[D]. 张燕.外交学院 2007
[2]论国际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D]. 赵晶贤.东北林业大学 2006
[3]跨境环境损害责任法律问题研究[D]. 郑雪芬.华东政法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218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21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