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信用证独立原则的适用与完善

发布时间:2021-07-12 04:35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商业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它在国际贸易支付领域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用证支付方式把由进口人履行的付款责任转为由银行来履行,以银行信用取代了买方的商业信用,保证了卖方能够安全迅速地收到货款,买方能够及时收到货运单据和物权凭证。因此,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远隔重洋而导致互不信任的矛盾,同时,也为进出口双方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所以,信用证长期以来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 正是因为信用证以银行信用为依托,是银行以自身信誉向卖方提供付款保证的书面文件,所以便决定了信用证应当具有独立抽象性原则,这个原则正是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之所在。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反映了信用证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初衷,所以它一直是信用证交易的基础。但是,正如光明的背后也有黑暗一样,在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被确立之后,利用这一原则进行欺诈的活动也同时出现了。对此,法学家们以衡平法原则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这一原则突破了信用证交易中传统...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信用证的产生和发展
    1.2 信用证的定义
    1.3 信用证业务的当事人
    1.4 信用证的分类
    1.5 信用证的有效方式
    1.6 本文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2章 信用证独立原则是信用证机制运行的基础和灵魂
    2.1 信用证独立原则的涵义
        2.1.1 银行承担独立的第一性付款责任
        2.1.2 信用证有关各方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及其它行为
        2.1.3 单证相符包含两个“相符”
    2.2 独立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2.3 独立原则的价值评判
        2.3.1 是银行从事信用证业务的根本保障
        2.3.2 保证受益人(卖方)的利益得以充分实现
        2.3.3 赋予信用证极强的流通性
    2.4 独立原则的负面影响
        2.4.1 独立原则带给卖方的并非全是利益
        2.4.2 独立抽象性原则让买方面临更大的欺诈风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用证独立原则适用中欺诈的基础理论问题
    3.1 信用证欺诈的涵义
    3.2 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3.2.1 信用证欺诈是一项成功率极高的生意
        3.2.2 信用证机制的特性——独立抽象性使欺诈者有机可乘
    3.3 信用证欺诈的分类
        3.3.1 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证
        3.3.2 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
        3.3.3 受益人与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3.3.4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3.3.5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3.4 信用证欺诈的判定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对独立原则的完善和制约
    4.1 欺诈例外原则确立的理论基础
    4.2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
    4.3 欺诈例外原则的具体适用
        4.3.1 欺诈例外原则的判定标准
        4.3.2 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的对象范围
        4.3.3 基于欺诈例外原则的止付权
        4.3.4 欺诈行为的认定和举证责任
    4.4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与独立原则的联系
        4.4.1 共同实现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
        4.4.2 兼顾公平与效益
        4.4.3 共同维护信用证机制的生命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5.1 防范信用证欺诈的微观对策
        5.1.1 信用证欺诈的事先防范对策
        5.1.2 信用证欺诈的事后控制对策
    5.2 防信用证欺诈的宏观对策
        5.2.1 从国内法层面看反信用证欺诈的宏观对策
        5.2.2 从国际法层面看反信用证欺诈的宏观对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及防范[J]. 冯正强,柳莺.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2]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 信用证诈骗罪的必备要件[J]. 赵秉志,周加海.  人民检察. 2001(03)
[3]论信用证交易中严格相符的条件[J]. 黄亚英,李薇薇.  政法论坛. 2000(04)
[4]论信用证单据欺诈中的银行付款责任与法院禁付令[J]. 丛雪莲.  河北法学. 1999(04)
[5]信用证结算中的欺诈与防范[J]. 芮玉巧.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3)
[6]论信用证诈骗罪的若干问题[J]. 但伟.  法学评论. 1999(03)
[7]跟单信用证中“欺诈例外”的理论依据、适用条件及程序[J]. 王爱平.  法学评论. 1999(02)
[8]金融犯罪的危害、特点与金融机构内控[J]. 白建军.  政法论坛. 1998(06)
[9]国际海事欺诈及防范[J]. 张湘兰,黄翠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10]提单欺诈的形式及其效力分析[J]. 邢海宝.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02)



本文编号:3279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279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