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运黑碳排放的国际治理:现状、挑战与制度构建
发布时间:2021-07-20 02:49
黑碳属于短期气候强迫因子,具备温室效应物质和大气污染物质的双重属性,对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危害极大。来自国际海运船舶的黑碳排放是导致北极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应当而且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等机构对黑碳减排的立法与实践的尝试,形成的是碎片化、约束力弱、框架性的国际海运黑碳法律治理现状。国际海事组织与北极理事会等应当牵头制定"北极海运黑碳减排协定",并将其作为统筹相关制度的基础,辅之以扩大排放控制区等措施。可通过"俱乐部"式的运行机制和设置权利与义务的方式保障协定的执行力,构建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体系,最终实现黑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文章来源】:太平洋学报. 2019,27(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黑碳研究文献综述
二、北极海运与黑碳排放
2.1黑碳排放及其影响
2.2北极海运中的黑碳排放
三、北极黑碳国际治理的制度现状
3.1国际海事组织对海运黑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及其进展
3.2北极理事会规制北极黑碳排放的步伐
3.3“消除酸化、富营养化和地面臭氧的哥德堡议定书”将黑碳纳入调整范围
3.4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的黑碳减排行动
四、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的碎片化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4.1缺乏一个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4.2存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五、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的制度构建
5.1制定“北极海运黑碳减排协定”———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的制度基础
5.2坚持协同控制原则采用可行的技术和营运减排策略
5.3在北极地区设置船舶排放控制区 (ECAs)
5.4开展国家海运黑碳排放报告制度
5.5建立基于市场的国际海运减排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 贾宇. 太平洋学报. 2018(01)
[2]中国“北极利益攸关者”身份建构--理论与实践[J]. 董利民. 太平洋学报. 2017(06)
[3]中国船舶大气排放协同控制的法律规制探析[J]. 袁雪,童凯.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17(02)
[4]新形势下中国在东北航道治理中的角色思考[J]. 密晨曦. 太平洋学报. 2015(08)
[5]非政府组织在减少国际航运业黑碳排放方面的作用[J]. 姜斌,韩佳霖. 中国海事. 2015(06)
[6]IMO“黑碳”减排行动[J]. 胥苗苗. 中国船检. 2015(03)
[7]黑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 穆燕,秦小光,刘嘉麒,殷志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01)
[8]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J]. 詹建琼,陈立奇,张远辉,杨绪林,李伟. 极地研究. 2010(01)
[9]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J]. 张华,王志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6)
[10]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Ⅰ:排放、清除和浓度[J]. 许黎,王亚强,陈振林,罗勇,任万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4)
本文编号:3291966
【文章来源】:太平洋学报. 2019,27(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黑碳研究文献综述
二、北极海运与黑碳排放
2.1黑碳排放及其影响
2.2北极海运中的黑碳排放
三、北极黑碳国际治理的制度现状
3.1国际海事组织对海运黑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及其进展
3.2北极理事会规制北极黑碳排放的步伐
3.3“消除酸化、富营养化和地面臭氧的哥德堡议定书”将黑碳纳入调整范围
3.4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的黑碳减排行动
四、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的碎片化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4.1缺乏一个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4.2存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五、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的制度构建
5.1制定“北极海运黑碳减排协定”———北极海运黑碳排放国际治理的制度基础
5.2坚持协同控制原则采用可行的技术和营运减排策略
5.3在北极地区设置船舶排放控制区 (ECAs)
5.4开展国家海运黑碳排放报告制度
5.5建立基于市场的国际海运减排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 贾宇. 太平洋学报. 2018(01)
[2]中国“北极利益攸关者”身份建构--理论与实践[J]. 董利民. 太平洋学报. 2017(06)
[3]中国船舶大气排放协同控制的法律规制探析[J]. 袁雪,童凯.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17(02)
[4]新形势下中国在东北航道治理中的角色思考[J]. 密晨曦. 太平洋学报. 2015(08)
[5]非政府组织在减少国际航运业黑碳排放方面的作用[J]. 姜斌,韩佳霖. 中国海事. 2015(06)
[6]IMO“黑碳”减排行动[J]. 胥苗苗. 中国船检. 2015(03)
[7]黑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 穆燕,秦小光,刘嘉麒,殷志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01)
[8]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J]. 詹建琼,陈立奇,张远辉,杨绪林,李伟. 极地研究. 2010(01)
[9]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J]. 张华,王志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6)
[10]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Ⅰ:排放、清除和浓度[J]. 许黎,王亚强,陈振林,罗勇,任万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4)
本文编号:3291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29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