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

发布时间:2021-09-03 18:56
  在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存在着“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种看法。由于“乐观派”看法所依赖的威慑逻辑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内在缺陷,在政策实践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不利于国际安全的看法在国际社会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机制,形成了多层级的国际防扩散体系。根据成员国之间的承诺关系属性,国际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建立了契约型的法律承诺关系,而非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则只存在保证型的政治或道德承诺关系。成员国之间是否意图在相互之间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本质区别。根据这一区分标准,第二层级的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属于非正式机制。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二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机制选择非正式的制度形式?非正式的制度特征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的形式选择是当前国际制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对于一项国际机制为什么会选择非正式制度形式的问题,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这些理论...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
    第一节 国际机制研究的兴起及其原因
    第二节 国际机制概念的重新定义
    第三节 国际机制的类型区分:正式的与非正式的
第二章 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
    第一节 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及其非正式性判定
    第二节 防扩散安全倡议及其非正式性判定
第三章 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形式选择动因
    第一节 已有的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第二节 国际机制正式或非正式形式选择的基本动因
    第三节 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形式选择动因分析
第四章 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有效性
    第一节 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第二节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有效性
第五章 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局限与困境
    第一节 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的局限与困境
    第二节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局限与困境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非正式机制有效性的进一步讨论
    第三节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霸权国对多边主义制度的有限参与——以冷战后美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为例[J]. 刘宏松.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04)
[2]制度分析的层次问题与国际制度研究[J]. 田野.  教学与研究. 2007(05)
[3]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法[J]. 王荣华,陈寒溪.  国际政治科学. 2007(01)
[4]国际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J]. 于宏源.  国际政治科学. 2007(01)
[5]合约、国家理论与世界秩序——自由制度主义的外交理念与世界政治主张[J]. 苏长和.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02)
[6]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内制度分析[J]. 曲博.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01)
[7]规模经济与出口管制政策[J]. 周宝根,李彬.  国际政治科学. 2006(04)
[8]安全——一项概念史的研究[J]. 任晓.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6(05)
[9]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J]. 刘宏松.  国际论坛. 2006(05)
[10]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J]. 刘宏松.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国际规范的演化[D]. 周方银.清华大学 2006
[2]美国拒绝《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研究[D]. 于迎丽.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8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38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