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

发布时间:2022-12-08 22:57
  《联合国宪章》第51条对"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没有规定,这就给实践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历史表明,相关的国际习惯法规则可能正在形成之中。动机或目的不属于"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疏忽大意、过于自信或意外不属于"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属于"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但在交战区,交战国对非交战国的第三国的"间接故意"不属于"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研究范式
    (一) 国家责任范式
    (二) 国家犯罪范式
        1. 根据《奥本海国际法》, 一般法律原则的特征主要有:
        2.“无过错即无犯罪”具备上述特征。
        3. 因此, “无过错即无犯罪”属于一般法律原则。
    (三) 历史范式
二、动机或目的
三、疏忽大意、过于自信或意外
四、直接故意
    (一) 赞同者的观点
    (二) 反对者的观点
    (三) 笔者的观点
        1. 直接故意是可以查明的
        2. 直接故意被《侵略的定义》间接采纳
        3. 历史表明直接故意是“武装攻击”的主观要件
            (1) 在国家实践和法律确信方面
            (2) 在司法实践方面
五、间接故意
    (一) 在非交战区:“间接故意”构成“武装攻击”
        1. 无歧视性地攻击在主观上属于“间接故意”
        2.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内心邪恶”程度相差无几
        3. 应该保持“武装攻击”与“侵略罪”在主观要件上的一致
    (二) 在交战区:交战国对非交战国的第三国的“间接故意”不构成“武装攻击”
        1. 在交战区, 非交战国的第三国对交战国的“间接故意”行使自卫权缺乏必要性
        2. 在交战区, 与其说非交战国的第三国对某一交战国行使自卫缺乏必要性, 还不如说间接故意不构成“武装攻击”
    (三) 在交战区:
六、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 于改之,郭献朝.  法学论坛. 2006(01)
[2]美国刑法中主观罪过表现形式初探[J]. 李洁,李立丰.  法学评论. 2005(01)
[3]论战争罪之内涵及其刑事责任主体[J]. 赵秉志,王秀梅.  河北法学. 2001(02)



本文编号:3714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714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