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现实需要、理论驱动与中国因应
发布时间:2023-06-08 20:52
南海生态环境与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建设海洋保护区被认为是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南海周边国家存在岛礁主权归属与海域划界争端,导致开展务实合作缺乏坚实的互信基础。南海周边国家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场域基础上搁置争议,以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资源)和责任共同体(共同保护环境)为基本内核,设立南海海洋保护区。中国宜采取"两分法"建立南海海洋保护区:在非争议海域参考美国做法建立大型远洋群岛海洋保护区;在争议海域参考地中海行动计划采取"框架公约+附加议定书"的"综合-分立"模式建立海洋保护区。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回应南海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养护的现实需要:建设南海海洋保护区
(一)南海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退化严重
(二)全球性公约“软约束”或“选择性加入”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1. 包括所有南海周边国家的全球性公约的“软约束”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2. 南海周边国家“选择性加入”的全球性公约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三)区域性合作“碎片化”与“自愿性”特点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四)双边协定的“点对点”式方案无助于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五)建设海洋保护区可以满足南海环境保护与资源养护需求
二、建设南海海洋保护区的理论驱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从“海洋命运共同体”到“南海命运共同体”
(三)从“南海命运共同体”到南海海洋保护区的建设
三、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因应
(一)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1. 可供借鉴的国家实践
2. 可供借鉴的区域经验
(二)建设南海海洋保护区的中国方案
1. 指导思想
2. 具体措施
结语
本文编号:3832475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回应南海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养护的现实需要:建设南海海洋保护区
(一)南海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退化严重
(二)全球性公约“软约束”或“选择性加入”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1. 包括所有南海周边国家的全球性公约的“软约束”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2. 南海周边国家“选择性加入”的全球性公约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三)区域性合作“碎片化”与“自愿性”特点无法有效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四)双边协定的“点对点”式方案无助于解决南海生态环境危机
(五)建设海洋保护区可以满足南海环境保护与资源养护需求
二、建设南海海洋保护区的理论驱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从“海洋命运共同体”到“南海命运共同体”
(三)从“南海命运共同体”到南海海洋保护区的建设
三、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因应
(一)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1. 可供借鉴的国家实践
2. 可供借鉴的区域经验
(二)建设南海海洋保护区的中国方案
1. 指导思想
2. 具体措施
结语
本文编号:3832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83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