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6-06-16 17:05

  本文关键词: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

国际法学科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和教学目的的涉外性使其具备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但是,我国目前国际法学科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结果,学生的意愿没有被充分考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学生对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态度和意愿,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升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0 2年 7月 第2 8卷第 4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Ju a o i guIstt o d ct n( oi c n e o r l f a s ntue f u a o S c l i c ) n Jn i E i aS e

J1,0 2 u.2 1 Vo . 8 No 4 12 .

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 ——

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 朱小静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 0 3 ) 107 [摘要]国际法学科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和教学目的的涉外性使其具备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是,国目前 但我

国际法学科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结果,学生的意愿没有被充分考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究学生对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态度和意愿,此基础上,探在给 出了提升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法;双语教学;学生意愿;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19 ( 02 0 05 0 6 1 6 6 2 1 )4— 0 8— 4

国际法学科包含国际公法、际私法和国际经国

语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 这是值得反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

济法(含世界贸易组织法 ) 3个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的法律学科,涉及到国家政治、交、济关系的各外经个法律层面,法学中既具有学理性又具有很强应是

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不佳

用性的综合性二级学科,际法学课程也是我国法国 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国际法学科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和教学目的的涉 外性,定了该学科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一方决

的原因 我国的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国家自 上而下行政推动的。教育部于 2 0年颁布的《于加 01关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将双语教学引入我国的教育体系,明确将法学列为并

面,国际法学科的教学内容基本以英文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为蓝本,内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大国

率先开展双语教学的的专业。20教育部《于进 07年关 一

多翻译自这些国际公约和惯例,果

国际法学科的如 教学始终基于中文译本进行,能会产生理解上的可

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台了一些开展双语教学的鼓励措施,括有条出包件的高校可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 教学,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鼓励等。在教育部的这些政策要求和引导下,加之国际法学科教学内容国际性这一鲜明特征,内很多高校选国择在国际法学科中采用英汉双语教学。但是,实践中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国家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与我国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主要这

歧义,接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会使教学内容直 更加准确。因此,国际法采用双语教学更符合学科

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国际法学科教学的目的是 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和实务、有较强外语能力具的复合型和国际化法律人才,双语教学是培养国而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际法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是国

我国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适应世界经济一体 化趋势的现实需要。但是,已有的国际法学科双从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双语在国际法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9 1 ) ( 20C4。[收稿日期]2 1 0 0 2— 3—1 0[者简介]朱小静 (9 0一)女,作 18,江苏南通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士研究生。博 一

58—

Word文档免费下载: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 (共1页,当前第1页)

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的相关文档搜索


  本文关键词: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学生意愿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57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