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国际法中国家责任的免除事由

发布时间:2017-08-29 03:22

  本文关键词:论国际法中国家责任的免除事由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责任 免除事由 国际法委员会


【摘要】:国家责任是当代国际法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前后共用了40多年的时间编纂了《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根据国际法,国家责任由国际不法行为导致。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存在国际不法行为,国家责任也有可能被免除。国家能够以受害国同意、正当自卫、反措施、不可抗力、危难以及危急情况作为理由进行抗辩。不过,以上述事由免除国家责任并不是绝对的。在具体分析与应用中,国际法对免责事项存在严格限制的总体倾向,以防止扩大解释可能带来的滥用风险。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国家责任 免除事由 国际法委员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完善我国的条约保留制度研究”(12CFX09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1批一等资助项目“外交保护中的公司国籍问题研究”(2012M510096)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际法学J51103)
【分类号】:D992
【正文快照】: 一、国际法上国家责任的概念在国际法上,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就其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p.143)。所谓国际不法行为,是指“国家所做出的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的总称”[1](p.143)。关于国家责任,最权威的国际文件是由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春明,郭兴之;紧急状态下人权保障的比较研究——国内法和国际人权法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2 王国飞;;浅析国际人权条约中的克减权问题——从“劳利斯诉爱尔兰案”谈起[J];研究生法学;2003年03期

3 黄志雄;唐湘婧;;论当代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的相互交融[J];东方法学;2009年01期

4 何志鹏;崔悦;;国际人权监督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审视[J];东方法学;2012年01期

5 程乃胜;;论人权法学在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宁立标;罗开卷;;论食物权的司法保障[J];法商研究;2011年03期

7 蒋新苗;跨国收养法的概念与渊源[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8 李雪平;《罗马规约》与国际刑事法院面临的法律问题[J];法学评论;2002年06期

9 张松美;中国尚不具备确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J];法学;2001年02期

10 叶必丰;人权、参政权与国家主权[J];法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娜;;国际法视野下的儿童人权考察[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磊;外交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慧霞;国际人权法视野下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彦;行政诉讼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蕾;论一种作为人权的财产权[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博;欧盟对外人权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秀梅;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烨;论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国际干涉的理论与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美霞;国际法上少数人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谢湘莲;行政执法中的人身自由权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和蕊;欧洲人权法个人申诉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帆;卡特“人权外交”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洁;战俘保护问题法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海莲;国际武装冲突中的平民保护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周国向;非洲人权学说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左红云;职务犯罪审查逮捕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庞学真;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燕煦;;“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最新发展及几个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2 阮菲;赵允勇;;论跨国界污染的国家责任[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林灿铃;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4 朱义亭;;论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制度及其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5 张凯;;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初探[J];理论界;2007年06期

6 王萌;;跨界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郭小卿;章晖丽;李会文;;国际新形势下国家责任制度的新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8年35期

8 张乃根复旦大学法学院;;试析《国家责任条款》的“国际不法行为”[J];法学家;2007年03期

9 牛建平;;试论环境犯罪的国际化趋势——兼论环境犯罪的国家责任[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黄瑶;;国际组织责任规则与国家责任规则之比较——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有关条款草案为视角[J];法学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建平;张爱军;;试论环境犯罪的国际化趋势——兼论环境犯罪的国家责任[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2 丛雪莲;;论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李晓静;;论跨境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制度[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箫;;拒绝司法与一国的国家责任[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薛燕;;论跨国界污染的国家责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6 石文龙;;国家责任——中国宪法学新的理论支点[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7 张乃根;;试析《国家责任条款》的“国际不法行为”[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8 南海燕;;禁止性补贴对WTO发展中成员方的影响——以国家责任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钱晓萍;;论“政府犯罪”——国家不法行为体系中一个被忽视的环节[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10 石文龙;;和谐世界与中国国际责任理论之构建[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赛;从国际法看跨界污染[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胡不归;孝道养老与国家责任[N];证券时报;2011年

3 ;驰援海地,以人道和国家责任的名义[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彭兴庭;“民工被打”背后的“国家责任”[N];经理日报;2004年

5 江涌;“国家责任说”纯属诡辩[N];人民日报;2005年

6 彭湖湾;“讨薪血案”背后的“国家责任”[N];经理日报;2005年

7 刘品新;保护证人——不可懈怠的国家责任[N];中国妇女报;2005年

8 刘品新;保护证人不可懈怠的国家责任[N];检察日报;2005年

9 海南大学法学院 王琳;国家赔偿法的本质是国家责任法[N];海南日报;2007年

10 江书程;忠实履行石油人的国家责任[N];中国石油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莹;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与成效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2 李伟芳;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杨华国;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体系[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肖艳辉;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牟文富;论核不扩散条约下的国家责任[D];复旦大学;2009年

7 顾婷;国际公法视域下的WTO法[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林灿铃;论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9 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秀梅;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爽;论国家责任法上反措施的条件与限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梁旭光;国际性金融损害的国家责任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文涛;反恐国家责任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何召壮;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看跨国核污染的国家责任[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王国锋;跨国污染损害的国家责任[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陈燕萍;国际损害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廖伟忠;论危险活动所致跨界损害的损失分担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颂平;国际法上国家责任中事实上机关的理解[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董开星;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与非国家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田硕宁;跨界损害责任制度的新发展[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751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751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8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