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法专家_海牙国际法庭_《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11年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张卫明
【摘要】:由于清政府从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利益出发对国际法加以本土化的理解与采择,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运用大致经历了由因应到自觉、由注重工具理性到追求价值理性的整体变迁。由“边缘”向“中心”转化的过程充满复杂与曲折。 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代表着国际法在晚清中国运用的萌芽期。社会各阶层对国际法表现出不同态度及因应。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然而,不少知识分子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生番”问题上的分歧,闽台官员如李鹤年多次以国际法为武器,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以及围绕在决策层周围的学士、章京、侍讲,还有活跃在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形成蔚为壮观的国际法话语圈。即便如此,清政府却对国际法采取本土化的理解和应对,依照中国情境和自身利益加以采择,在宣战、中立和封港等战时问题上表现出对战时国际法的功利主义态度。虽然仍以维护宗藩体系和中国利益为依归,国际法的大量引用表明清政府的公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中朝关系重新建构的特殊时期,标志着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运用走向高潮阶段。宗藩体系与国际公法的关系进入到互相融合、求同存异的高度。国际法的运用在这一时期体现于:引导并融入到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作为重建中外秩序的理论之一中朝关系开始在宗藩体系与国际公法双重秩序下演进。国际法虽仍以工具的姿态出现出外交因应当中,却有秩序建构的意义,尽管没有达到“去中心”化的实际效果。在对待国际法问题上,清朝官员与知识分子有较大差异。前者注重的是国际法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即国际法如何促进中外交往,侧重于“形而下”的层面。后者的努力在于观念层面上的接受,既为西来公法开辟一席之地,又从本土智识中寻找出与之匹配、对应的文化因子,加以认识与反观,侧重于“形而上”层面。知识分子与决策层相似的地方在于,将国际法置于“中国情境”、当作“中国问题”加以应对。通过对传统文化智识的动员和重新解读,知识精英在对近代国际局势与国际公法的比附中,逐渐认识到近代世界仿若春秋战国之重现,所谓公法有如“春秋大义”之威严。他们从“中国立场”和本土智识出发,将有效的传统智识资源转化为积极的近代外交观念,在对外观念、外交战略和行为方式方面寻求近代外交原型,以理想的方式重新建构中国在近代国际局势中的国际角色和国家利益。 不过,国际法往往被强权所践踏或利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可以援为引证,恰恰说明国际法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并非线性发展。尽管国际法并未能突破宗藩体系和完全有效地维护中国利益,清政府却不断利用万国公法与外国打交道、评判国际事务是非。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大为增强,并且在帝国主义的“课业”或“教程”激发下,产生了近代中国对国家主权和国际平等的诉求。以主权和平等为轴心的国际法成为中国“国际定位”和重建中外秩序的重要理论框架。在1902—1903年的中美商约谈判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此次修约是晚清时期第一次主动修约。按照国际公法和国际惯例,清政府不仅认识到商约谈判与战败和约的区别,而且还吸取以前不重视关税、主权的教训,依据货物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税则。清政府尽最大可能地争取主权独立、国家平等和利益互惠,体现了晚清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中对国际法的自觉运用,这种自觉的运用彰显于对条约字句的考究以及由条款增删体现出来的主权意识。此外,它还反映出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由自然法学派进入到实在法学派阶段。 在公法实践“共时性”中,出现中西并用、新旧杂揉、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歧出性与复杂性不容忽视。按照因地制宜、为我所用的原则,清政府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出现“阳奉阴违”、“断章取义”、“囫囵吞枣”等等主观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按照本土情境和利益需要,晚清中国对国际法采取选择性的解读和采择,建构有利于中国利益的公法解释体系。“冲击—反应”模式和“侵略一反侵略”模式都忽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以及与国际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宗藩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国际法“进入”和“冲击”的内容,同时又因国际法的渗透而发生自适性改变。尽管渊源有自,中西体系的差异与相互误解不应视为中西冲突的根源。 质言之,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不过将国际法视为对外交往和折冲樽俎的外交武器,实现“自利其国”的外交宗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2 傅德元;;丁韪良《万国公法》翻译蓝本及意图新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3 况落华;;大沽口船舶事件:晚清外交运用国际法的成功个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5 张用心;;《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7 傅德元;;《星轺指掌》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王开玺;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9 曹英,刘苏华;论早期维新派的国家主权观念[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李云泉;清代前期对藩属国的封赏与朝贡贸易[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泉;[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燕;同治年间《万国公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邹芬;郭嵩焘对国际法的认识及运用[D];湖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田益琳;;五四时期“个性主义”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张卫华;;国际刑法概念之辨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张卫彬;;国际习惯法在我国适用探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7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宋怡;试论《中美续增条约》[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9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源;;性别与权力:清代女性参与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熊斌;;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各方力量在美角逐述论[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贺江枫;;朝鲜半岛的中国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华商租界为个案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何瑜;程广媛;;清代总督大学士简论[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9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建东;李鸿章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J];安徽史学;1998年02期
2 陶静;中国近现代法学用语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4 张用心;;《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谢景芳;“三王”、续顺公所部“隶旗”考辨[J];北方论丛;1996年06期
7 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8 王开玺;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邹红霞;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J];船山学刊;2000年01期
10 周伟洲;;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划界问题[J];中国藏学;199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秀俊;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英国的调停活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楠杭;朝鲜半岛“中立化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2 周国胜;滕超;;《尼布楚条约》与《瑷珲条约》在国际法上的比较[J];黑龙江史志;2006年06期
3 杜厚琪 ,蒋莹;保护妇女权益的国际法体系和中国的实施成效[J];思想战线;1995年05期
4 翟玉成;国际法的规范形态及其内在联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5 张加犁;;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6 樊仰泉;;曾纪泽与国际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田涛;19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8 薄龙;;国际法中的“软法”现象探究[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9 田 涛;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张卫明;;援西入中 会通公法:《公法导源》与国际法移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黄伟;;也论国际法的等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白中红;;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国际法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刘继勇;;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温树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辩证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何志鹏;;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志雄;;国际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和平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谦;[N];光明日报;2007年
2 烨泉;[N];法制日报;2013年
3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令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谢小庆;[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刘敬东;[N];法制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郭恒忠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阴剑峰;[N];法制日报;2003年
7 法学所课题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法学院 车丕照;[N];新清华;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3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王忠宝;论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颖健;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霞;论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朱博夫;互联网治理的国际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方炜;浅析国际法在核军控进程的地位和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熊平;国际法体系化机制初论[D];外交学院;2005年
5 赵伟;国家间战略互动对国际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6 庞永三;试析全球化时代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刘志秀;国际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必要性及其困境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跃辉;试论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李霓;和谐世界的构建与国际法理论的发展[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10 王丽;论国际法中的软规范[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8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