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看国际气候制度的理性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24 00:44
本文关键词: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看国际气候制度的理性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变化 国际制度 理性设计
【摘要】:[摘要]气候变化作为重大全球性问题,影响着二十一世纪全球政治、经济的格局。本文通过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分析1992年至今国际气候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探索国际气候制度的理性设计问题。本文旨在回答:国际气候制度是如何设计成如今的形式?国际气候制度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系统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分析该公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本文主要研究芭芭拉·考洛门诺斯(Barbara Koremenos)、查尔斯·利普森(Charles Lipson)和邓肯·斯尼德(Duncan Snidal)提出的有关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框架,讨论自变量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性、分布问题,与因变量议题范围、控制的不对称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讨论有关国际气候制度理性设计的三个假设:假设一:议题范围会随着参与者不对称性的增大而扩大;假设二:议题范围会随着分布问题剧烈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假设三:每个参与者对于国际制度的控制随着参与者的不对称性的增加而减小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国际气候制度设计的目的和制度特点,其实并不是割裂的个体,每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但又有所不同,气候制度涉及的议题范围会随着参与者的不对称性增大而扩大(假设一成立),而且气候制度涉及的议题范围会随着气候合作中分布问题的剧烈性增加而增大(假设二成立),同时每个参与者对于国际气候制度的控制与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性紧密相关,但并不可以理解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各参与者对于国际气候制度的控制不一定会随着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性的增加而减小(假设三不成立)。在假设一中,缔约国由于减排能力、排放责任和历史责任不同,存在不对称性,带来的结果是,气候合作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方案增多,以达到公平减排的目的。此外,由于各国对于资金的掌握程度不对称,所以会支持不同的资金机制,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机制出现,资金渠道扩大。在假设二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扩大不同的气候制度范围,在国际气候制度改革的博弈中进行妥协,通过气候谈判建立不同的气候机制,促进了国际气候合作的发展。在假设三中,国际气候制度参与者的不对称性会影响到每个参与者对于该制度的控制,而且每个国家对于制度的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变化,不能简单的认为控制增大或减少。这些特点决定了气候制度在设计之初的考虑因素,也决定了国际气候制度设计的目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讨论了国际气候制度的理性设计。从理论上来说,本文通探讨了考洛门诺斯、利普森和斯尼德提出的、有关制度理性设计框架中的假设是否与现实相符,特别是国际合作中的分布问题、参与者的不对称性、国际制度涉及的议题范围、制度中控制的不对称性等问题,讨论了该理论的可取之处,并也批判性地指出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从现实角度来说,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气候制度的各个要素,讨论国际气候制度设计成因、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气候合作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变化 国际制度 理性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6.9;P467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9
- 导论9-18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三、研究的思路和论文框架15-16
- 四、研究的方法16-17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17-18
- 第一章 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18-25
- 第一节 何谓理性设计和理性设计相关概念的界定18-20
- 第二节 理性设计的假设20-24
-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的不对称性与国际气候议题范围25-31
- 第一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的不对称性与温室气体减排议题范围的扩大25-28
- 第二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的不对称性与资金议题范围的扩大28-30
-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分布问题与气候机制议题范围31-37
- 第一节 性别博弈与国际气候合作中的分布问题31-33
- 第二节 分布问题与气候机制的增多33-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的不对称性与各国对国际气候制度的控制37-41
- 第一节 缔约国经济实力与排放量的发展变化37-39
- 第二节 各国对于气候制度控制力的变化39-40
- 本章小结40-41
- 第五章 国际气候制度理性设计的目的和对国际气候制度设计的几点建议41-47
- 第一节 国际气候制度理性设计的目的41-44
- 第二节 对国际气候制度设计的几点建议44-46
- 本章小结46-47
- 结论47-49
- 附录149-50
- 附录250-51
- 参考文献51-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蕾;任向荣;;欧盟-东盟地区间的气候合作[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伍艳;;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资金机制[J];国际论坛;2011年01期
3 沈木珠;;多边法律体制下碳关税的合法性新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5期
4 张海滨;;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国际气候合作的若干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5 姜睿;;气候政治的俄罗斯因素——俄罗斯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立场、问题与前景[J];俄罗斯研究;2012年04期
6 涂瑞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及其谈判进程[J];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7 李玉娥;马欣;高清竹;万运帆;刘硕;秦晓波;;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与趋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4期
8 马欣;李玉娥;仲平;王文涛;刘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适应委员会职能谈判焦点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2期
9 娄伶俐;;“双层次博弈”理论框架下的环境合作实质——以多边气候变化谈判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2期
10 傅莎;邹骥;张晓华;姜克隽;;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历史排放趋势和未来减缓情景相关核心结论解读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908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0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