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保护境外公民权益政策演进述论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保护境外公民权益政策演进述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中国境外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保护政策的理念、对象、机制、方法等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保护对象以华侨为主;中外领事关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中国驻外领事馆屈指可数;不愿签订双边领事条约以及参加领事国际公约,制约了领事保护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护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领事保护的对象重点从华侨扩大到海外中国公民;正式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增设领事馆,加快发展对外领事关系的步伐;通过缔结双边领事条约及领事磋商加强领事保护。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增多的领事保护案件,中国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保护政策:创新保护理念,强调"执政为民"是指导新时期领事工作的精髓;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不断丰富保护手段。
【作者单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境外公民 领事保护 政策演进
【分类号】:D993.7;D922.13
【正文快照】: 按照国际法的属人管辖原则,当一个主权国家的公民正当权益在境外受到侵害时,该国具有保护的权利。行使这一权利的途径、手段有很多,最主要、最常用的途径与手段是领事保护。领事保护是指当某国公民的正当权益在接受国受到侵害时,某国驻外使、领馆依据包括国际公约在内的国际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国放;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领事保护[J];求是;2004年22期
2 汪段泳;;中国海外公民安全:基于对外交部“出国特别提醒”(2008—2010)的量化解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李玲飞;;中国外交迎来民本时代——从历次撤侨行动看中国民本外交思想[J];学习月刊;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工;;中土关系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2 程建芳;;对外交往中的礼仪文化[J];北京档案;2006年05期
3 柳红霞;;新中国外交立足点的基本实践原则浅析[J];沧桑;2008年01期
4 黎海波;;当前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发展及人权推动因素[J];创新;2010年04期
5 李向前;一个对现实主义理念和真正利益关系的考验──关于8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改革与中美关系[J];党的文献;2000年06期
6 卓礼明;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J];当代亚太;2000年09期
7 罗辉;刘骞;;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印度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8 张郁慧;;发展中国家的政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张清敏;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浅析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1期
10 周桂银;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克军;;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2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张勉励;;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洁勉;;试论新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和战略定位变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董振瑞;;邓小平与卡特时期的中美关系[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2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7 马若兰(Maria de la O Moncada);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D];复旦大学;2010年
8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海霞;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4 马竞欧;冷战后中日对老挝援助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俞大伟;我国体育对外援助的历史回顾[D];吉林大学;2011年
6 湛艳梅;中国海洋基本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苏帅;新世纪美国军工复合体对美台军售决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8 李希望;美国海外企业保护制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李丽君;中美建交后民间外交对两国关系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郭强军;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经济外交[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J];国际论坛;2009年01期
2 李肇星;;2006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工作[J];求是;2007年01期
3 沈国放;魏苇;刘民强;张历历;周庆;杨志明;万霞;陈雄风;;企业和个人,海外遇事怎么办[J];世界知识;2008年1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昱;一届政府的怕和爱[J];商务周刊;2003年06期
2 沐洋;;一个中国公民的八年“抗战”[J];公民导刊;2003年08期
3 应笑我;为未来的中国公民而忧患[J];南风窗;2004年17期
4 张立;;香港特区立法会怎样产生[J];四川统一战线;2004年04期
5 ;中国人连遭袭击[J];世界知识;2005年03期
6 ;关于外国使馆雇用中国公民有关问题的复函[J];四川劳动保障;2005年05期
7 邢建华;关于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夏莉萍;中国外交的新重点——保护中国公民海外安全[J];新视野;2005年06期
9 ;中国公民旅英注意事项[J];出国与就业;2005年15期
10 田园;张亦弛:第13亿个中国公民[J];人民公安;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余维维;;华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支生力军[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2 李似珍;;论“曲礼”“少仪”的现代关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任杰;梁平汉;;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社团组织[A];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统一战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双龙;;媒体报道与“闯馆”事件——关于不明身份者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报道之述评[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李晓明;陈娟;;论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演进取向[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王栋;刘德林;;农民工,中国公民意识发展的新动力[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使馆就是中国公民的家[N];人民日报;2003年
2 ;全力以赴救助海啸灾难受困中国公民[N];人民日报;2005年
3 白洁;一项面向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服务[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李存功;文明出行 从我做起[N];中国民航报;2007年
5 ;编织海外中企立体“安全地图”[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记者 白洁;出境中国公民需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N];人民日报;2006年
7 中央文明办副主任 翟卫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N];人民日报;2006年
8 白洁;领事保护彰显以人为本[N];人民日报;2007年
9 殷新宇;中国政府力保海外公民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新华社记者 白洁;领事保护:为海外公民保驾护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石勇;现代化视域中的中国公民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德峰;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D];湘潭大学;2007年
2 马珂;领事保护与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陈莹;论中国公民的宪政意识[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春茂;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完善[D];南昌大学;2006年
5 罗月婵;论新时期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浙江大学;2002年
6 师春苗;论建国初期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俞悦;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波;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演进[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申丽欣;论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的保护[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刘敏;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7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8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