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全球混合场域治理机制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08 04:08

  本文关键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全球混合场域治理机制之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机制 全球混合场域 网络空间 互联网治理 国家主权


【摘要】:网络空间被视为是人类的第五空间。网络空间的治理模式仍处在早期探索的无秩序状态中。解决互联网治理的前提应回归到界定网络空间的属性上,与海洋、天空等相似,网络空间是国内私域和全球公域共同构成的全球混合场域。基于此,通过回溯海洋、天空等场域的国际治理实践的形成机理及治理元素,对互联网的治理应在明确国家主权的基础性作用下,通过对国内私域和全球公域的界定,对两种不同属性的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制度与规则。具体而言,在互联网的国内私域中,国家具有基于属地管辖和属人管辖的排他性主权,但应给予其他国家信息或数据的无害通过和传播权;在全球公域中,各国应回归到主权的合作参与性上,通过联合国机制对网络空间共有物实施共管,并对网络空间犯罪采取集体行动,以确保全人类共同的安全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我国应反对网络大国的霸权主义,为谋求稳定、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关键词】国际机制 全球混合场域 网络空间 互联网治理 国家主权
【分类号】:D99
【正文快照】: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了人类生存的第五空间(fifth dimension或fifth domain)。与网络空间的重要性相背离,网络空间的治理模式仍处在早期摸索之中。理论的多元性无疑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及成本。下文从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出发,以传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冉;马建光;;非对称相互依赖下的美日军事同盟机制分析——以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为视角[J];国防科技;2014年03期

2 牛博文;;信息主权的法律界定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3 刘建江;李曼;袁冬梅;;美国干预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与举措——基于复合相互依赖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4 江河;;《日本宪法》第9条修改的国际法解读——以国家的对世义务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4年06期

5 史田一;;冷战后美国亚太多边外交中的同盟逻辑[J];当代亚太;2015年02期

6 李志斐;;中国周边水资源安全关系之分析[J];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03期

7 项卫星;王冠楠;;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债务人逻辑”[J];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8 黄琨;;经济相互依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自由主义的视角[J];学理论;2015年04期

9 杨帆;;网络环境下的国家管辖权冲突与重构[J];理论观察;2015年03期

10 葛昕;宋新宁;;欧盟、东亚一体化中的文化认同差异及其影响[J];新视野;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娟;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功能[D];苏州大学;2014年

2 蔡劲松;美国对外军事援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3 刘明;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4 张怿丹;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D];外交学院;2014年

5 姜志达;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D];外交学院;2014年

6 董开星;涉外著作权侵权的管辖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7 程鹏翔;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伟;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立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章晶;反思冲突法“公法禁忌”原则之突破[D];南京大学;2012年

3 王广涛;论利益集团对日本贸易政策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马燕;中日“政冷”与“经热”是否相互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宋鲡;网络战中的国家自卫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任海龙;21世纪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温佳佳;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软实力建构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8 高文文;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华人政策的调整与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许明霞;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袁婷婷;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卫兵;冷战后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2 门洪华;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理论的比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3 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郭红霞;浅析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际机制变迁[J];理论前沿;2004年18期

5 杨文静;中国融入国际机制与美国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10期

6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隋书卿;;试论国际机制及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刘成;;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J];华商;2008年07期

9 刘宏松;;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J];欧洲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楠;;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机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5 汤蓓;;国际卫生合作中的猎鹿困境与通报机制建设[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国际机制与国家主权的价值悖论[N];学习时报;2003年

2 朱杰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峰会成加强亚信机制建设契机[N];文汇报;2014年

3 金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编研室);国际政治理论:为外交开道(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记者 杨迅 俞懿春 赵松 曲颂 车斌 张梦旭;希望与中国携手实现更多目标[N];人民日报;2014年

5 罗伯特·O·基欧汉 约瑟夫·S·奈;多边合作的俱乐部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路昕;峰会外交:中国外交新亮点[N];文汇报;2010年

7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 刘军;恐惧心理驱使下的战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记者 朱周良;金砖抱团倒逼现行国际机制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潘敏;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应多管齐下[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记者 潘春芳 陈正才 武建雷;虎分布国就野生虎跨境保护达成《昆明共识》[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焦世新;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6 赵永成;人权保护的国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周晓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姜春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经验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董国辉;论和平发展进程中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艳丽;论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少华;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D];辽宁大学;2012年

7 王立鹏;国际机制之下的国家生存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燕;国际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李长亮;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历史逻辑、现实选择与问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91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91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b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