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国际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21:17

  本文关键词: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国际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死刑不引渡 人权 引渡法 引渡条约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司法合作日益加强,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惩处与预防国际犯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死刑不引渡原则是二战后伴随着第二次废除死刑运动的高涨和人权保护观念的强化而产生的,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已被西方国家写入国内的引渡法或明确规定在双边引渡条约中,被视为具有刚性化特征的一项原则。由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还不可能废除死刑,这成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签订双边引渡条约的重大障碍。我国《引渡法》对死刑不引渡原则未作规定,也是《引渡法》一大缺陷。我国与西班牙签订的《中西引渡条约》中首次规定了死刑不引渡原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间开展国际引渡司法合作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之后,我国签订的《中法引渡条约》及《中澳引渡条约》也明确写入了死刑不引渡条款,但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还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死刑不引渡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引渡中主权与人权的冲突变得更加复杂,以及我国如何应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给我国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共分四章对死刑不引渡原则从国际法角度进行研究: 本文第一章对引渡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作简要概述,,介绍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概念及死刑不引渡原则表述的争议,叙述死刑不引渡原则的起源与发展,归纳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发展趋势。 本文第二章介绍废除死刑运动对人权保护的推动作用,分析死刑不引渡原则与人权保护的关系。叙述死刑不引渡原则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应正确理解死刑不引渡原则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进一步提出如何处理好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本文第三章介绍西方国家的相关立法与实践,同时介绍我国的相关立法,我国签订的双边条约对该原则所采取的态度,《中西引渡条约》取得的突破,以及我国的相关司法实践。 本文第四章介绍我国接受死刑不引渡条约存在的障碍,确立死刑不引渡原则会对我国产生的积极的意义,最后提出我国应从修改《引渡法》、完善刑事法律、完善人权保护体系等方面来应对死刑不引渡原则对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死刑不引渡 人权 引渡法 引渡条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7.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导言10-11
  • 第一章 死刑不引渡原则概述11-15
  • 第一节 引渡及其原则11-12
  • 一、 引渡的概念11-12
  • 二、 引渡的原则12
  • 第二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12-15
  • 一、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概念12-13
  • 二、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起源和发展13-15
  • 第二章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理论基础15-24
  • 第一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与人权保护15-19
  • 一、 死刑废除运动对人权保护的推动16-17
  • 二、 死刑不引渡原则与人权保护的关系17-19
  • 第二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与国家主权19-24
  • 一、 国家主权的概念19-20
  • 二、 死刑不引渡原则对国家主权的挑战20-21
  • 三、 死刑不引渡原则与国家主权的关系21-22
  • 四、 引渡中国家主权与人权保护的关系22-24
  • 第三章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国家立法及实践24-38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关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及实践24-31
  • 一、 西方国家关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24-28
  • 二、 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28-31
  • 第二节 我国关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及实践31-38
  • 一、 我国关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31-36
  • 二、 我国相关的司法实践36-38
  • 第四章 我国关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现状及完善38-43
  • 第一节 我国确立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障碍及意义38-40
  • 一、 我国确立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障碍38-39
  • 二、 我国确立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意义39-40
  • 第二节 我国应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对策40-43
  • 一、 修改《引渡法》以明确死刑不引渡原则40-41
  • 二、 废除绝对死刑和经济类犯罪死刑以完善刑事实体法41-42
  • 三、 完善人权保护体系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7-48
  • 后记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卡罗琳·霍伊尔;黄宁琳;苗苗;;死刑适用的全球限制:人权新动态[J];刑法论丛;2011年04期

2 赵秉志;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J];政治与法律;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996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96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