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网络消费冷静期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7:15

  本文关键词:网络消费冷静期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消费 冷静期 消费者权益


【摘要】:冷静期制度是网络消费者与经营者订立消费合同后,法律赋予网络消费者在一定法定期间内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在冷静期间内解除合同不需要说明任何理由和承担责任,冷静期制度的产生是网络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给予网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一定的后悔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思考,因为网络消费者在交易中相对经营者处于弱势群体,购买商品时获得的信息不全面,容易产生不理性消费,使其利益受到损失,因此需要法律来平衡双方利益。冷静期制度首先在英国确立,世界上发达国家也随之对冷静期制度作了规定,到现在冷静期制度发展比较完善和成熟了。近年来,网络消费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消费者网络购物也越来越多。在网络消费市场中出现了新问题,我国网络消费方面的相关法律相对比较欠缺,立法明显落后于网络消费发展的速度,因此亟需完善立法。我国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冷静期制度。本文从我国现有制度对比国外已有的成熟立法和实践经验,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条件及各方的利益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静期制度相关完善建议。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冷静期制度的产生背景、概念和特征。冷静期制度的撤回权与合同法中的撤销权、合同解除权,以及无因退货的异同。冷静期制度产生涉及的相关法理:诚实信用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合同自由原则以及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 第二部分主要是世界典型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的冷静期制度立法经验,台湾特种买卖冷静期制度的立法经验。 第三部分主要是冷静期制度的适用主体、适用范围、无条件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和起算时间、无条件解除权的行使方式和费用承担、无条件解除权行使的法律后果,冷静期制度行使的法律例外规定。 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我国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法条分析,并对退货过程中的费用、诚信制度、消费者权利的特殊保护等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网络消费 冷静期 消费者权益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
  • 一、冷静期制度概述10-19
  • (一) 冷静期制度的产生背景10-11
  • (二) 冷静期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1-13
  • (三) 冷静期制度的性质13-17
  • 1. 冷静期制度的撤回权与合同撤销权13-15
  • 2. 冷静期制度的撤回权与合同的解除权15-16
  • 3. 冷静期制度与无因退货规则的区别16-17
  • (四) 冷静期制度的相关法理根据17-19
  • 1. 公平正义原则的根据17
  • 2. 诚实信用原则的根据17-18
  • 3. 合同自由原则的根据18-19
  • 4. 社会本位价值的根据19
  •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冷静期制度的立法19-21
  • (一) 英国法和美国法冷静期制度的立法19-20
  • (二) 德国法冷静期制度的立法20-21
  • (三) 台湾特种买卖冷静期的规定21
  • 三、冷静期制度的适用范围和解除权的行使21-25
  • (一) 冷静期制度适用的主体和范围21-22
  • (二) 冷静期制度中无条件解除权的行使与限制22-25
  • 1. 无条件解除权行使的期限和起算时间22-23
  • 2. 无条件解除权行使的方式和费用承担23-24
  • 3. 无条件解除权行使的法律后果24
  • 4. 权利限制的具体体现—法律的例外规定24-25
  • 四、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冷静期制度25-31
  • (一) 我国冷静期制度建立的必要性25-26
  • 1. 完善网络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道德体系25-26
  • 2. 建立冷静期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6
  • (二) 冷静期制度的立法原则和相关法条分析26-28
  • 1. 消费者权利的特殊保护原则26-27
  • 2. 利益均衡原则27
  • 3. 法律法规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原则27-28
  • 4. 七天无理由退换28
  • (三) 冷静期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28-31
  • 1. 一般交易中冷静期制度立法建议28-29
  • 2. 退货过程中费用的承担29-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致谢35-36
  • 研究生履历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军;高利红;;从国外发展状况看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邵建东;曾见;;情谊行为还是法律行为——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女方停服避孕药”案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罗世荣;黄静芳;;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性——再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胡小红;;论反垄断法所创设的自由竞争权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吕斌;;存款被冒取情形下的银行民事责任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韦国猛;;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浅析——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7 范婷婷;;略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郑晓剑;;我国民法典中成年监护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9 丁国峰;;浅析小灵通退市的相关法律问题[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美根;;论专利默示许可——以对专利产品合理期待使用为目标[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康纪田;;限制财产权行使的法治取向[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5 李晨;;法律经济分析的规则视角问题及其实践应用[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冯克乃;;利益均衡理论及其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李雪平;;关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国际法视角[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朴恩惠;韩国传贳权制度研究——兼与中国典权比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朱晓燕;论我国破产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杜兰兰;论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霍慧超;论生命权的宪法保障[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潘媛媛;我国残疾人生存权保护中政府职责的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温从军;《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类型化及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齐艳;论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鑫;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1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11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