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违约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 侵权责任 合同义务扩张
【摘要】:合同违约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一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诸多争议。在我国传统的民法理念中,采用的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二元救济体系,精神损害赔偿一般专属于侵权责任领域,而对于违约中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守约方只能借助我国《合同法》第122条获得法律救济。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合同法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将传统的二元救济体制完全割裂开来的做法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合同救济的充分实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逐渐重视精神利益并且已经出现越来越多与人身利益密切相关、追求精神享受的合同,同时司法实务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精神损害赔偿诉求在合同诉讼中获得支持的特定合同案例。然而,这些判例都是出于平衡个案正义的角度、或是将我国现有的法律进行扩张解释作为判案的依据,我国的现有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法院在判决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特定情况下,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这一损害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合同订立时是应当并且可以预见的,所以合同法对此予以保护是切实可行的,可将其归为违约责任范围内,从而保护合同守约方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条文,其目前仍然处于真空地带,这使得守约方的精神权益难以得到救济。从国际社会来看,两大法律体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生活需要均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相关立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了合同法领域,不再仅局限于侵权法领域中。随着我国涉外民事交往的增多,涉外民事赔偿纠纷的案件会有所上升,这就需要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更好的维护守约方的权益。本文对域外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条款及司法判例进行考证和分析,充分证明了精神损害赔偿可适用于违约责任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结合我国相关领域的司法实践对我国现行合同违约赔偿制度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且,在借鉴域外立法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适用的合同类型、适用的范围、适用的限制等问题进行了立法建议,并且提出我国合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实现路径选择。
【关键词】:违约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 侵权责任 合同义务扩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理由8-9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10
-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
-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10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10-11
- (一) 研究方法10
- (二) 创新之处10-11
- 第一章 合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分析11-19
-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理论分析11-14
-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11-12
-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12-14
- 二、违约赔偿的一般性原理14-15
- (一) 违约赔偿中的可预见性原则14-15
- (二) 违约赔偿中的完全赔偿原则15
- 三、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合同违约赔偿的原因分析15-19
- (一) 特定类型的合同违约导致精神损害15-17
- (二) 传统的合同违约赔偿制度之局限17
- (三) 精神损害赔偿运用于违约损害赔偿的合理性17-19
- 第二章 合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分析19-25
- 一、从合同法与侵权法的融合看违约引发的精神损害赔偿19-21
- (一) 精神利益成为合同之标的19-20
- (二) 合同义务的扩张20-21
- 二、合同违约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分析21-25
- (一) 违约造成精神损害的客观存在性及可补偿性21-22
- (二) 可以弥补责任竞合制度的缺陷22-23
- (三) 可以更好实现合同法救济制度的立法宗旨23-25
- 第三章 域外关于合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分析25-30
- 一、英美国家的立法及实践25-26
- (一) 英国25-26
- (二) 美国26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及司法实践26-28
- (一) 德国27-28
- (二) 法国28
- 三、国际性条约对于合同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28-30
- 第四章 合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构成30-38
- 一、合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30-31
- (一) 合同违约造成当事人严重的精神损害30
- (二) 违约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30
- (三) 精神损害的可预见性30-31
- (四) 传统违约赔偿制度不足以弥补损失31
- 二、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合同性质和类型31-35
- (一)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对合同性质的要求32
- (二) 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同类型32-35
-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例外和限制35-36
- (一) 不可抗力的限制35
- (二) “可预见原则”的限制35
- (三) 过失、损益相抵规则的限制35-36
-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认定36-38
- (一)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认定规则36-37
- (二)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37-38
- 第五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和路径选择38-44
- 一、我国立法关于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38-39
- 二、我国学界关于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争论39-40
- 三、我国关于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40-41
- 四、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的实现路径选择41-44
- (一) 立法上的选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41-42
- (二) 司法上的选择:在司法实践中对现有立法扩张性解释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今华,许文山;“简单式”和“复杂式”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定原则与方法[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0年05期
2 石先钰;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00年04期
3 张晓夫;试论精神损害赔偿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朱大强;不支持过高额精神损害赔偿[J];公安月刊;2000年11期
5 张立锋;精神损害赔偿浅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项雪平;略论精神损害赔偿立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孙惠民;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务中的几个倾向及对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8 王希;论精神损害赔偿[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陈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阳;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法律思考[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嘉亮;;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高文英;;国家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建立和完善[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小红;;再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高建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模式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卫江;;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论[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6 郑伟;;浅述精神损害赔偿[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7 张宏星;梁根科;;浅谈精神损害赔偿[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倪永飞;王暾;;试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者和死者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卢腊根;;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建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建林;伍玉联;杨孝平;;论类型理论下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构建——以H省102份案例为样本的实证分析[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下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我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上海市中和律师事务所 姜志明律师;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N];解放日报;2000年
3 张立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之补充[N];江苏法制报;2005年
4 孔园园;事故导致流产可否提出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法制报;2014年
5 戴佳兵 李健鹏;精神损害赔偿:审判先行立法滞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刘晓霞;精神损害赔偿[N];河北日报;2000年
7 刘仁文;论人身伤亡的精神损害赔偿[N];检察日报;2000年
8 樊明 朱朝阳;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9 王远山;浅议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N];江苏经济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新宝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 王增勤;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焦q;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丽芳;论精神损害赔偿[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赵钰;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车丽;论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陈东;论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D];贵州大学;2007年
5 葛维强;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构想[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李炳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探析[D];烟台大学;2009年
7 张红君;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陆婧;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肯定及其限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娇;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合理性及制度构建[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莘雅;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1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7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