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规则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0:01
本文关键词:违约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规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可预见性规则 可得利益 机会丧失 因果关系 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 解约可得利益赔偿
【摘要】:《合同法》第113条明确提出了对可得利益的保护,但是该条对于可预见性的预见内容、预见标准、举证责任等未能做出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也普遍缺乏详细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解释与推理。因此,有必要就可预见性规则予以具体分析,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有效、更妥当的适用。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于可预见性规则的概述。笔者首先对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性质进行了论述,这看起来有点多余,但是笔者以为对损害赔偿的范围予以条分缕析,指出在认定可得利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将其与机会丧失概念进行比较,有助于为我们对于可预见性规则的进一步讨论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笔者梳理了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为了对可预见性规则有更深入的理解,笔者对该规则与德国法上的相当因果关系也做了比较。第二部分,本文研究了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构成与适用问题。在预见标准上,笔者认为应该要考虑到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传播速率的提高所带来的人们自身的预测能力势必会得到提高的新情况,这将会给传统的可预见性标准带来新的考量因素。就预见内容而言,应就不同类型的合同来判断是否既要预见到损失的种类也要预见到损失的程度。本文将扩大传统的对于可预见性规则的研究范围,主张在特定类型的合同中,决定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时也可以适用可预见性规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预见的可能性应该比一般更高。对于合同解除后请求违约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规则依然得以适用,在适用时要区分合同的效力是溯及的消灭还是仅仅向将来消灭,并且考虑到合同的性质、已经履行的状况。此外,在违约人故意的场合,基于违约人根本没有真正缔约的意图及对非违约方的保护,可预见性规则将会被排除适用;在违约人重大过失的场合,笔者认为可预见性规则仍可以适用,但预见时间应修正为违约之时,因为此时违约方所预见的损失范围往往较订约时大,对于违约方可以起到一定的惩罚作用。在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笔者将首先梳理一下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民事立法上的演变,然后结合具体的裁判案例就预见内容、预见标准、举证责任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论,在意见改进部分,笔者认为需要充分借鉴英美法的判例经验并可以充分发挥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在可得利益的认定与计算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可预见性规则 可得利益 机会丧失 因果关系 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 解约可得利益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5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8
- 三、文献综述8-12
- 四、研究方法描述12-13
- 五、论文结构13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3-15
- 第一章 违约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规则概述15-27
- 第一节 违约损害赔偿的内涵、性质、赔偿范围及其限定规则15-19
- 一、违约损害赔偿的内涵、性质及其范围15-18
- 二、违约损害赔偿的限定规则18-19
- 第二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及其发展19-26
- 一、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19-20
- 二、可预见性规则的发展20-26
- 三、小结26
- 第三节 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26-27
- 第二章 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构成及其适用范围27-39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构成27-31
- 一、预见主体27-29
- 二、预见的时间29-30
- 三、预见的内容30-31
- 四、判断可预见性的标准31
- 第二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31-39
- 一、违约解除损害赔偿中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31-33
- 二、可预见性规则在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中的适用33-37
- 三、可预见规则的排除适用及修正适用37-39
- 第三章 我国法上可预见性规则的发展及其完善建议39-48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民事立法中的演变39-40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40-45
- 一、预见内容的衡量41-42
- 二、预见标准的确定42-43
- 三、关于可预见的举证责任及败诉风险43-44
- 四、关于解约可得利益赔偿及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的司法实践44-45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建议45-48
- 一、完善我国关于可预见性规则立法的建议45-46
- 二、完善我国可预见性规则司法适用的建议46-48
- 结语48-49
- 后记49-50
- 参考文献50-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金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英美法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2 闫仁河;;违约可得利益的表现形式[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1080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8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