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确认无效民事行为的时限
本文关键词: 无效民事行为 确认程序 确认时限 自始无效 宣告无效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民法理论认为 ,无效民事行为是一种自始无效、永久无效、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 ,不受时限的限制。我国现行法律也采用了这一立法体例 ,在民法通则第 58条和合同法第 52条中都得到了体现。笔者认为 ,这种立法体例在现代社会中存在诸多问题 ,尤其在司法审判和证据理论上的弊端更为显著。为此提出在自始无效的传统立法体例中兼容一些宣告无效的做法 ,将对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起到积极的作用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ivil law theory holds that the invalid civil act is a kind of civil act which is invalid from the beginning, permanently invalid, and of course invalid, and is not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time limit. In article 58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article 52 of the contract law,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judicial trial and evidence theory, the malpractice is more obviou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ome invalid practices should be compatible in the traditional legislative system of invalid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which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广东广州510232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化武;;认定无效民事行为的几个问楲[J];法学论坛;1986年03期
2 陈治国;略论民事法律行为及民事行为[J];思想战线;1987年02期
3 高实;谈谈无效民事行为的认定和处理[J];人民司法;1988年12期
4 李源植;;关于民事行为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习与探索;1988年03期
5 李浩;;关于民事行为若干问题的探讨[J];理论建设;1988年02期
6 陈明国;谈无效民事行为财产处理的几个问题[J];人民司法;1992年02期
7 曹琦 ,徐瑞柏;论结婚行为的民事行为属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王美娟;;再论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评袁俊山《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异同及其他》[J];法治论丛;1992年02期
9 宋炳庸;;试论民事行为代替论的非科学性[J];当代法学;1993年04期
10 宋炳庸;;试论民事行为中介概念论的非科学性—兼与李源植同志商榷[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家声;;浅谈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学要点[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宁区法院 李伟林;欺诈应为无效民事行为[N];解放日报;2000年
2 夏燕;房屋转租未登记 酿成纠纷须担责[N];人民法院报;2000年
3 王林;建筑合同纠纷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冯军强 张怀平;“私了”协议是否有效[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魏健馨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合伙人是否可以行使撤销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6 缪军;出嫁女户口没有迁出能否参加村里的分红[N];法制日报;2004年
7 刘殿葵 温世扬;民事追认适用辨析[N];法制日报;2004年
8 刘永松 王洪松;村委会凭啥单方提高承包费[N];检察日报;2004年
9 李汝银;离婚双方无权协议放弃探望权[N];检察日报;2004年
10 徐欢 王宗华;“吃”楼协议无效[N];江西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稚先;论破产宣告对破产人的影响[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李志忠;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曾振平;论诉讼时效客体[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4 董慧娟;论不法原因给付[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潘筝;论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5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54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