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代理制度对仲裁条款的适用
本文选题:合同法第条 切入点:合同法第条 出处:《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摘要】:正确解释合同法第402条和第403条对仲裁条款具有的规范效力,在仲裁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就涉及有仲裁条款的案型而言,作为归属规范的合同法第402条,出现违反法律计划之不圆满性,属于规整漏洞,应以目的性扩张方法填补;合同法第403条对间接代理中的仲裁条款无适用余地,但可运用合理利益原则创设仲裁条款自动移转规则,此非合同法第403条之解释和适用的结果,而是通过仲裁条款的解释对所涉当事人意思的拟制。中国民法的知识形态应转向以解释论为主导的路径,即以现行法、判例和教义学语句为对象展开法律论证,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以及法教义学的形成中促成法的成长。
[Abstract]: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rmative effect of articles 402 and 403 of the contract Law on the arbitration clau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actice of arbitration, but as far as the case type involving the arbitration clause is concerned, Article 402 of the contract Law, as the attribution nor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failure of violating the legal plan is a regular loophole and should be filled with the method of purposeful expansion. Article 403 of the contract Law has no room for application of the arbitration clause in indirect agency. However,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interests may be used to create rules for the automatic transfer of arbitration clauses, which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cle 403 of the contract Law, The knowledge form of China's civil law should turn to the path dominated by the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current law, case and doctrinal sentence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object of legal argument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w and the formation of legal dogmatics, the growth of law.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现代中国民法的知识转型: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批准号:06JA820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6;D9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旭东,庞飞;论我国代理制度之变更及其对仲裁条款效力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2年05期
2 宋连斌;合同转让对仲裁条款效力的影响──评武汉中苑科教公司诉香港龙海(集团)有限公司确认仲裁条款效力案[J];中国对外贸易;200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武;论政府经济职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孔东菊;;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性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永东;转委托代理特殊成立要件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5 程宗璋;完善我国法律解释体系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李林启;;确立姓名权商品化制度浅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孙明娟,安喜厌;论环境侵害救济的社会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申卫星;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9 刘德良;民法学基本理论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10 刘国涛;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民法保护的法理基础——读《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后的再思考[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葛宇宁;张四化;;制约关系“两独”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云波;;缔约利益受第三人侵害时应予救济的基础原因[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李刚;;我国《宪法》第56条与税收法定主义——与刘剑文、熊伟二学者商榷[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歌;丛青;;对一起管辖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解释问题的剖析[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6 姜丛华;卢方舟;;论强制缔约[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吴毅;;论法官对举证责任自由裁量权的行使[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邬先江;;船舶承租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初探——兼评“The CMA Djakarta”轮案[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额的计算问题——“M.V.Dae Myong”轮责任限制案引发的思考[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巍;;论保险人对责任免除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光林;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周晓唯;经济主体及其权利: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6 谭甄;移植与差异: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朱晓U,
本文编号:1679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67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