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英汉法律语篇人称照应的对比与互译

发布时间:2018-08-29 18:17
【摘要】:韩礼德和哈桑的专著《英语的衔接》,奠定了衔接理论的基础。此后,该理论的提出受到语言学和翻译界的青睐。衔接理论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其中的人称照应为语法衔接的重要范畴,是语篇衔接系统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翻译转换,特别是英汉法律语言间的互译而言,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法律文本中人称照应亦是无法回避的语言现象。在英汉法律语言对比翻译中人称照应的取舍,不仅直接决定译文的优劣,且影响“法律翻译”的法律效力。 本文选取《美国统一商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个规范性法律文本为主要语料,进行案例研究,探讨英汉法律文本中人称照应的使用特点及其异同。鉴言之,法律文本倾向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和物主限定词,但英汉法律文本中人称照应的运用频度有时相去甚远;法律英语大量使用人称照应。反观法律汉语,随着立法语言逐步规范,人称照应的运用却有减少的趋势。其深层原因之一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即形合与意合。英语侧重形合,高度形式化,其句法结构决定人称照应的大量使用,而汉语偏重意合,句子主要通过语义衔接而成,,较少使用人称照应,偏向采用名词重复达到衔接目的。 鉴于人称照应的对比研究对英汉法律语言互译有其他语言现象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进而探讨人称照应的翻译策略,提出补偿、省略、直翻等翻译策略。本研究创榛辟莽,抛砖引玉,希望对法律翻译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能有所裨益。
[Abstract]:Halliday and Hasan's monograph cohesion in English lays the foundation of cohesion theory. Since then, the theory has been popular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circles. Cohesion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grammatical cohesion and lexical cohesion. Personal anaphora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In particular, personal anaphora is the mos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henomen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languag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legal texts, anaphora is also an unavoidabl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the contrastiv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languages, the choice of reference not onl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but also affects the legal effect of lega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wo normative legal tex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mercial Code and the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main corpus, and make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use of re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Legal texts tend to use third-person pronouns and subject-subject determinants, but the frequency of human reference is sometimes very differ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and legal English frequently uses personal anaphora.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legislative language is gradually standardized, the use of personal anaphora is decreasing. One of the deep reasons lies in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at is,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English focuses on hypotaxis and is highly formalized, and its syntactic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extensive use of personal anaphora, while in Chinese parataxis, sentences are mainly formed by semantic cohesion, with less use of personal anaphora and preference for repetition of nouns for cohesive purposes. In view of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personal anaphora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languag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ersonal anaphora and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compensation, ellipsis and translation.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egal transl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曹军;李明;;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李德恩;;法律术语的衍变及应用[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4 谢潇;;从宪法看立法语言的特点[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6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7 葛卫红;;汉英照应成分比较及对语篇翻译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赵宏伟;;英语语调在语篇中的连贯构建功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9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语篇动态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卫青;农村高中英语词汇习得语境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范姝;从主述位理论看汉语政治报告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12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212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