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示的承诺与意思实现——我国《合同法》第22条与第26条的解释论
[Abstract]:The contract can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implied promise or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Both the implied promis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aning are expressed by the offeree by the behavior of the offeree, but there is a dispute on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implied promise and realization of meaning are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 22 and Article 26 of contract Law.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颖杰;论国企改制的产权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尤佳;;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认定[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张蓉;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陈宏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李腾宇;论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李清池;;作为财团的信托——比较法上的考察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邬云霞;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刘秀梅;论胎儿权利的法律保护——兼论我国《民法典》应有的立法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马力,李国强;论保险合同的有利解释原则[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颜峗峗;;医患关系和医疗合同立法探析——兼谈对医疗纠纷的本源遏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张颖;叶金花;;论要式欠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吴旭;黄嘉琳;;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赵俊;张天杰;;试析罗马法在法律行为制度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颖;禁止证券欺诈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熊菁华;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杨汉平;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徐念沙;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钟志勇;论总行对海外分行存款债务之承担[D];厦门大学;2002年
9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10 谢永江;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卢映群;消费信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顾伟;债权人代位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李迎宾;我国村民自治组织行政主体地位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杨婷娟;试论可撤销合同[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张竞芳;可转换公司债券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7 乔烨宏;缔约过失责任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杨鹏慧;论合同法的形式理性[D];厦门大学;2001年
9 张焱;论对格式合同进行限制的理论根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邓晓霞;法人权利能力范围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田保军;孙学亮;;刍议无因管理之“契约”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2 张锦洪;;交易、合同和合同法的演进逻辑——基于“主体思维方法”的分析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案例编写人 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彭湃;买卖合同中交易习惯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辉;论社会典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任家乐;论合同订立的不同方式[D];四川大学;2006年
3 李晓卿;出租车运输合同成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沈夏明;物权行为理论的否定[D];苏州大学;2012年
5 张德忠;论事实契约[D];烟台大学;2011年
6 郭文婷;事实契约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4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43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