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6:0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用工方式不断涌现,这些用工方式在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管理劳动市场方面的经验不足,对用工方式的管制不严,导致很多用工方式朝着不正规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劳动关系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为了规范我国以劳动合同为缔结手段的劳动关系,2008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新《劳动合同法》,该项立法在经历了多轮审议,参考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后确立,它的颁布表明了我国整顿劳动市场,改善劳动关系的决心。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以构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民主法律。《劳动合同法》是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相对于以前的劳动法,它有了很多的突破和创新点,在适用方面、缔约责任方面、违约金方面、劳务派遣方面等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说明和规定,这使得我国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都必须重新调整步伐,以适应新法。劳务派遣是新《劳动合同法》特殊规定中重点强调的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 其以劳动力的“使用”与“雇佣”相分离为主要特点.近些年来,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兴的用工方式,因其灵活性而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劳务派遣没有进行引导和规范,导致这一方式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被许多企业滥用,损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阻碍了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 本文从劳务派遣在我国的产生背景、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优势、劣势,归纳出劳务派遣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新《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具体分析了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中各方主体在新法约束下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最后,本文将政府纳入劳务派遣关系中,通过建立“四位一体”劳务派遣市场模型来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合理引导、规制、运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使之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922.5
【部分图文】:

均衡模型,单位,达成协议,博弈均衡


双方不断调整各自的心理价格,直至政府的报价与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愿意支出的价格相一致为止。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建立的三方试错博弈均衡模型如图5-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三方报价试错博弈均衡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府根据保障成本确定报价,并针对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分别报出价格;第二阶段为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政府的调整报价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同意政府报价,则三方达成协议,否则,政府需要重新报价,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也要同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价位,直至二者均愿意达成协议为止;第三阶段为三方达到均衡的阶段。在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均愿意达成协议的基础上,三方相互博弈直至达到均衡,即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所愿意出的价格正好等于政府报价,此时,三方都达到了最均衡的分配收益,P1=P1*且P2=P2*。P1、P2分别为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所愿出的最高价格。在这一模型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惠芬;施懿铭;操铭刚;;试论新《劳动合同法》的劳务派遣制度[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9期

2 ;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有哪些规定[J];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04期

3 姜培锁;;劳务派遣工如何签劳动合同[J];法律与生活;2008年02期

4 曹晓星;;《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专节规定的思辨[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11期

5 俞晓婷;;论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6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合同法课题小组;汤茂立;杨思斌;;《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以劳务派遣为例子[J];法制与社会;2011年01期

7 ;关注[J];经济导刊;2008年02期

8 陈德喜;;浅谈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的规范与发展[J];华商;2008年07期

9 周舒;顾雪瓶;;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J];大众商务;2010年02期

10 李岩;;《劳动合同法》视角下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夏瑜杰;当代中国守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王皎皎;解雇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时博;派遣用工的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娟;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务派遣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毛东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劳务派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李娟;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则[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魏珂;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邓雅静;《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郭喜平;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法律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任剑雄;新劳动立法背景下的劳务派遣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曲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董军;肯德基劳务派遣案引发的法学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91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891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