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无权处分 ——关于买卖合同的无权处分行为
发布时间:2021-01-12 11:43
作为“法学上的精灵”,无权处分的理论魅力在于其与法律关系、合同效力、物权行为理论等制度的关联。由于物权行为理论的创制以及法律行为的概念的产生,无权处分的内涵亦随之复杂,它的处理现在已不仅涉及到权利人与第三人、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以及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物权行为制度。物权行为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科学性、合理性和精致的制度设计,其独立的物权意思确实存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分离是符合社会实际生活,符合事实的;物权行为理论实现了民法理论的清晰化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其法律关系清晰,符合法理;物权行为理论尊重当事人意思,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保护交易安全。但是,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中“抽象原则”又损害了出卖人的利益,导致了买卖双方的不公平。在继受物权行为理论时,应有所扬弃,一方面,由于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确实是不同的行为,应该承认物权行为的客观存在,不能认为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物权行为最终由债权行为所派生,而并非“物的履行行为是物的合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行为的结果”,应该规定物权行为有因。不能否定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派生和被派生关系,也没有必要提出“物权行为无...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有关无权处分的困惑
第一节 关于无权处分的内涵与外延的困惑
第二节 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认定的困惑
第三节 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规定引起的其他困惑
第二章 关于无权处分之认识
第一节 前提条件的设定
第二节 无权处分的概念
一、概念
二、构成要件
三、内涵
四、外延
第三节 无权处分的理论前提与基础
一、无权处分的理论前提——法律行为区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二、无权处分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理论的继受
三、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
第四节 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处分行为)效力的确定
一、权利人对于无权处分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物权行为的承认或追认
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
三、权利人未追认且无权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但受让人善意的;
四、第三人是否具有催告权及撤回权
第三章 无权处分法律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 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二节 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三节 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四节 标的物与权利人、无权处分人、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无权处分行为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联系
第一节 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节 无权处分与代理
第三节 无权处分与权利瑕疵担保
第四节 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
第五节 无权处分与无因管理
第六节 无权处分与取得时效制度
第五章 对于我国《合同法》无权处分相关规定的理解
第一节 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第二节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第三节 物权行为理论的物权变动模式的优势与问题
第四节 对于我国《合同法》无权处分制度的理解
第六章 关于无权处分的再认识
一、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二、无权处分的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无权处分[J]. 李琴声. 当代法学. 2003(04)
[2]松散式、汇编式的民法典不适合中国国情[J]. 梁慧星. 政法论坛. 2003(01)
[3]再谈物权行为理论[J]. 孙宪忠.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5)
[4]论无权处分[J]. 王利明. 中国法学. 2001(03)
[5]论无权处分行为——兼析《合同法》第51条[J]. 孙鹏. 现代法学. 2000(04)
[6]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的法律竞合及适用[J]. 乔平. 河北法学. 2000(03)
[7]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下)[J]. 孙宪忠. 中国法学. 1999(06)
[8]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J]. 孙宪忠. 法学研究. 1999(05)
[9]合同法的统一是我国民事立法工作的一个重大进步[J]. 中国法学. 1999(03)
[10]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 王利明,王轶. 现代法学. 1997(05)
本文编号:2972789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有关无权处分的困惑
第一节 关于无权处分的内涵与外延的困惑
第二节 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认定的困惑
第三节 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规定引起的其他困惑
第二章 关于无权处分之认识
第一节 前提条件的设定
第二节 无权处分的概念
一、概念
二、构成要件
三、内涵
四、外延
第三节 无权处分的理论前提与基础
一、无权处分的理论前提——法律行为区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二、无权处分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理论的继受
三、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
第四节 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处分行为)效力的确定
一、权利人对于无权处分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物权行为的承认或追认
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
三、权利人未追认且无权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但受让人善意的;
四、第三人是否具有催告权及撤回权
第三章 无权处分法律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 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二节 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三节 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四节 标的物与权利人、无权处分人、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无权处分行为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联系
第一节 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节 无权处分与代理
第三节 无权处分与权利瑕疵担保
第四节 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
第五节 无权处分与无因管理
第六节 无权处分与取得时效制度
第五章 对于我国《合同法》无权处分相关规定的理解
第一节 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第二节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第三节 物权行为理论的物权变动模式的优势与问题
第四节 对于我国《合同法》无权处分制度的理解
第六章 关于无权处分的再认识
一、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二、无权处分的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无权处分[J]. 李琴声. 当代法学. 2003(04)
[2]松散式、汇编式的民法典不适合中国国情[J]. 梁慧星. 政法论坛. 2003(01)
[3]再谈物权行为理论[J]. 孙宪忠.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5)
[4]论无权处分[J]. 王利明. 中国法学. 2001(03)
[5]论无权处分行为——兼析《合同法》第51条[J]. 孙鹏. 现代法学. 2000(04)
[6]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的法律竞合及适用[J]. 乔平. 河北法学. 2000(03)
[7]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下)[J]. 孙宪忠. 中国法学. 1999(06)
[8]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J]. 孙宪忠. 法学研究. 1999(05)
[9]合同法的统一是我国民事立法工作的一个重大进步[J]. 中国法学. 1999(03)
[10]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 王利明,王轶. 现代法学. 1997(05)
本文编号:2972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97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