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3 17: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合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有利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用合同的相关漏洞,干坑蒙拐骗的勾当,严重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97刑法颁布以后,各种法学刊物也发表了有关合同诈骗罪的论文,诸多的刑法教科书与有关经济犯罪的专著也有论及该罪,但是这些主题则是大同小异,主要对该罪的概念、特征以及于民事欺诈的界限做了一般探讨,目前刑法学界对合同诈骗罪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系统性。在司法实践中,合同欺诈、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犯罪时有混淆,导致了当事人对判决结果存在争议。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取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一系列的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由此可知,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重要特征。作者运用比较法和逻辑归纳法着重介绍了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之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产生时间以及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得出不管立法上如何规定,实际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依然是欺诈型犯罪入罪的主观要件,并对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了科学界定。...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概述
    1.1 合同诈骗罪的历史沿革
    1.2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立法比较
        1.2.1 俄罗斯
        1.2.2 德国
        1.2.3 日本
        1.2.4 其他国家
2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之非法占有目的
    2.1 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2.2 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2.1 形成时间的各观点之辨析
        2.2.2 合同诈骗罪的"事后故意"问题
    2.3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2.3.1 欺诈行为的认定
        2.3.2 履约能力的认定
        2.3.3 取得财物后的处置
        2.3.4 实际履行合同的行为认定
        2.3.5 合同无法履行的的原因
        2.3.6 违约后主动责任的承担
3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司法认定
    3.1 主观方面认定存在的问题
        3.1.1 间接故意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3.1.2 非法占有的变化形式
    3.2 主观方面认定的建议
        3.2.1 合同诈骗主观占有目的外延应予扩展
        3.2.2 合同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主观占有目的的区别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655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655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