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论可撤销合同

发布时间:2017-09-01 00:33

  本文关键词:论可撤销合同


  更多相关文章: 可撤销 合同


【摘要】:可撤销合同是在《合同法》中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合同法律制度,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保障市场交易活动的顺畅和安全,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对鼓励交易,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分六个部分对可撤销合同制度进行了论述、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期对可撤销合同制度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 一、前言部分,着重论述了可撤销合同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可撤销合同制度确立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可撤销合同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果。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价值导向在于秩序与公平,而自由和效益却经常被忽视,甚至有时为了追求秩序和公平的价值目标来牺牲自由和效益。与之相比较,市场经济体制所追求的则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虽然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但其相关规定是非常简单的,与其相比较,《合同法》不仅改变了以往三部合同法根本没有规定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的情形,而且还扩大了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的范围,同时,对无效合同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更突出地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的尊重,这正是确立作为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与维护公平交易秩序的可撤销合同制度的价值之所在。 二、第一部分,对可撤销合同的涵义予以界定;对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可撤销合同的作用。 在理论上进一步界定可撤销合同的涵义,并通过对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分析比较,得出这两类合同之间存在的七个方面的区别。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可撤销合同制度之所以备受推崇,也正是因为该项制度既体现了法律对 WP=39 公平交易的维护,同时又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而这就是可撤销合同制度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第二部分,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论述了五类可撤销合同及其构成。 可撤销合同的类型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合同可撤销的具体原因。世界各国民法典或合同法都直接或间接的规定了合同可撤销的具体情况。但由于各国历史传统、立法技术、法律观念等的不同,各国法律的规定也不尽相同。笔者在这一部分中,通过对世界各国可撤销合同形成的具体原因的分析阐述了我国五类可撤销合同极其构成。 四、第三部分,对撤销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方法、行使期限、撤销权的消灭以及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五、第四部分,分析论述可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 可撤销合同被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后,不仅不能产生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预期发生的法律后果,而且还可能发生当事人所并不希望发生的法律后果,即:1.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拘束力;2.不影响合同中解决争议的条款的效力;3.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4.赔偿损失。 六、结语部分,本文基于对可撤销合同制度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认为: 可撤销合同制度在《合同法》中的确立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之要求,时代发展之必然。作为国家对民事行为的柔性干预,可撤销合同制度将在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同法》就可撤销合同的范围作了扩充,赋予了可撤销合同新的内涵,同时对无效合同的构成要件作了严格的限制。这是我国合同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既反映了世界合同立法的趋势,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合同法整体价值的转变。 当然,现行的可撤销合同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该项制度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同时也应注意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立法。鉴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关制度 WP=40 规定及学说各有利弊,我国的立法若能在保持自身优点的同时,兼采两家之长,将会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缔约关系,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23.6
【目录】:
  • 前 言5-8
  • 第一部分 可撤销合同的涵义及其作用8-14
  • 一、 可撤销合同的涵义8
  • 二、 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区别8-12
  • 三、 可撤销合同的作用12-14
  • 第二部分 可撤销合同的类型及构成14-26
  • 一、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14-17
  • 二、 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17-19
  • 三、 因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19-21
  • 四、 重大误解的合同21-23
  • 五、 显失公平的合同23-26
  • 第三部分 当事人撤销权的行使26-30
  • 一、 撤销权的行使主体26
  • 二、 撤销权的行使方法26-27
  • 三、 撤销权的行使期限27-28
  • 四、 撤销权的消灭28-29
  • 五、 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29-30
  • 第四部分 可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30-33
  • 一、 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拘束力30
  • 二、 不影响合同中解除争议条款的效力30
  • 三、 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30-31
  • 四、 赔偿损失31-33
  • 结 语33-34
  • 注 释34-36
  • 参考文献36-38
  • 论文摘要(中文)38-41
  • 论文摘要(英文)41-44
  • 后 记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慧星;;论可撤销合同——兼答曹瑞林同志[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04期

2 马俊驹;我国债法中情势变更原则的确立[J];法学评论;1994年06期

3 郭玉元;完善经济合同无效制度的若干思考[J];法学;1992年11期

4 沈幼伦;浅析荷兰民法典关于无效和可撤销合同的规定[J];法学;1997年09期

5 杨立新,张少锋;关于制定统一合同法中的几个问题──’95中国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年会暨海南学术研讨会讨论制定统一合同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述评[J];河北法学;1996年03期

6 王卫国;论合同无效制度[J];法学研究;1995年03期

7 王利明;合同法的目标与鼓励交易[J];法学研究;1996年03期

8 贺卫方;;“契约”与“合同”的辨析[J];法学研究;1992年02期

9 孟勤国;;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J];现代法学;1988年04期

10 梁慧星;从“三足鼎立”走向统一的合同法[J];中国法学;1995年03期



本文编号:768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768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