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务派遣 工伤损害赔偿责任 工伤保险 共同雇主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出现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进入本世纪尤其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作为一种灵活方便的特殊的劳动用工形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被派遣员工的工伤损害赔偿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劳动合同法》虽然对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之后《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等多部法律中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但是,由于立法技术水平所限,其相互之间存在诸多不足。在对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调整机制方面,甚至出现了侵权责任法、责任保险法以及工伤保险法等的多元调整机制。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劳务派遣中三方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模糊”,工伤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复杂化”。因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特别是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如何界定,工伤损害赔偿责任如何划分等。日益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工伤损害赔偿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工伤损害赔偿的含义、性质,劳务派遣关系中,工伤损害赔偿的特殊性,以及相关的工伤损害赔偿有关归责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劳务派遣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以我国与劳务派遣有关的几部法律为切入点,分别阐述了劳务派遣工伤损害赔偿责任在实践中的表现,如责任的承担方式,连带责任、先行支付制度、工伤待遇制度、异地派遣工伤保险制度等的法律规制,同时指出这些规制的不足和缺失。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在劳务派遣工伤损害赔偿责任方面的立法及实践。其中以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典型国家为例,分别阐述美国“共同雇主理论”、德国的集体责任模式和日本的强制性工伤保险制度,并由此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如建立共同雇主模式下的责任分担机制、完善集体责任制度下的先行支付制度、细化强制工伤保险中的工伤待遇标准等。第四部分主要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建议。主要包括在立法层面,健全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等关于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制。在司法层面,扩大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的司法救济途径和相关监督管理。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责任承担意识等。
【关键词】:劳务派遣 工伤损害赔偿责任 工伤保险 共同雇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6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4-16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本文创新点15-16
- 2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的基本理论16-23
- 2.1 工伤损害赔偿概述16-17
- 2.1.1 工伤损害赔偿的内涵16
- 2.1.2 工伤损害赔偿的性质16-17
- 2.2 劳务派遣中的工伤损害赔偿界定17-20
- 2.2.1 劳务派遣的基本内涵17-18
- 2.2.2 劳务派遣中三方法律关系分析18-20
- 2.2.3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的特殊性20
- 2.3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理论20-23
- 2.3.1 双重劳动关系20-21
- 2.3.2 共同雇主理论21-23
- 3 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制及缺失23-33
- 3.1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23-26
- 3.1.1 关于侵权责任承担方式23-24
- 3.1.2 关于工伤保险责任承担方式24-26
- 3.2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制26-29
- 3.2.1 《劳动合同法》的连带责任制度26-27
- 3.2.2 《工伤保险条例》的工伤待遇制度27
- 3.2.3 《社会保险法》的先行支付制度27-28
- 3.2.4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异地派遣工伤保险制度28-29
- 3.3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法律规制的缺失29-33
- 3.3.1 劳务派遣中连带责任划分不清29-30
- 3.3.2 工伤待遇的立法不统一30-31
- 3.3.3 先行支付制度强制性不足31-32
- 3.3.4 异地劳务派遣中工伤保险规定不明确32-33
- 4 国外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立法实践及启示33-39
- 4.1 国外立法实践33-36
- 4.1.1 美国共同雇主理论33-34
- 4.1.2 加拿大公共工伤保险模式34-35
- 4.1.3 日本强制工伤保险责任35-36
- 4.2 国外立法实践的启示36-39
- 4.2.1 建立共同雇主下的责任分担机制36-37
- 4.2.2 细化强制工伤保险中的工伤待遇标准37-38
- 4.2.3 完善集体责任下的先行支付38-39
- 5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的建议39-45
- 5.1 健全劳务派遣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相关立法39-42
- 5.1.1 确立《劳动合同法》中的具体责任分担规则39-40
- 5.1.2 细化《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内容40-41
- 5.1.3 明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异地工伤保险制度41-42
- 5.2 强化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司法规制措施42-44
- 5.2.1 大力推行工伤损害赔偿先行支付制度42-43
- 5.2.2 切实加强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作用43-44
- 5.3 加强和培养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责任意识44-45
- 5.3.1 提高劳务派遣单位自律能力44
- 5.3.2 提高用工单位的保护意识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杨洪星,高扬;公共体育场所损害赔偿责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3年06期
2 杨海涌;论离婚过错损害赔偿责任[J];求索;2003年05期
3 王玉辉;;串通招投标损害赔偿责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4 张骏;;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刘士国;试论法人的损害赔偿责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6 李彦宏;;合理判定损害赔偿责任[J];中国卫生人才;2014年01期
7 肖伟志;梁辰;谭茜茜;;论劳动者履职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和法律依据[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期
8 吴莞,向欣;论董事对公司的损害赔偿责任[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9 丁凤楚;;论现代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客观化和社会化[J];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10 黄锡生;关慧;;供应商核损害赔偿责任豁免的反思与重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匡小明;;论我国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司法量化[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张林鸿;王蜀黔;;高度危险作业的损害赔偿责任与责任保险[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李秀雅;梁文婷;朱慧;李希昆;;论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责任[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4 简资修;;医师的损害赔偿责任与说明义务——合约理论与台湾经验[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于 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与法律公平的实现[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陈新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界定标准[N];江苏经济报;2008年
3 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执行机构 左惠强 顾颂;我国亟需建立健全核损害赔偿责任法律制度(上)[N];中国保险报;2011年
4 ;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N];西部时报;2007年
5 本报法律组;被盗车辆肇事,车主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吗[N];检察日报;2002年
6 郭丽军;核损害赔偿责任立法及保障浅析[N];中国保险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媛;废止航空运输损害赔偿责任限额[N];法制日报;2013年
8 韩 琳;定金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能否同时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法学博士 于 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及其保险的法律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聂焱晶 西北政法大学 法学学士;收入钱财 为人消灾[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Q糜剿,
本文编号:963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96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