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美国的华人新移民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领养华童。依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13年为止,该群体的数量已超过7万人。中国从1992年正式开放涉外收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颁布《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并且在1996年成立了中国收养中心(CCAA),专门为涉外收养提供相关服务。从此以后,外国家庭来华合法领养中国失依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家庭跨国收养的第一大来源国,而美国则是中国涉外收养的第一大接收国。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将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经历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主要包括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历史背景、现状与发展、被领养的华童在美国的生活与教育、对中美两国的影响与启示,从而加深人们对于中美之间跨国领养的理解与认识。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全球跨国领养的历史概况,包括跨国领养的概念、起源和基本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美跨国领养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如中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新时期的国际局势的影响。第二部分,首先运用中美官方统计数据、图表分析两国跨国领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趋势,随后对中美跨国领养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行说明,如法律法规的完善、领养程序的清晰以及独特的来华之旅。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考察中美跨国领养的纪实性报道,分析被领养的华童在美国的生活状况、接受教育的情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对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正确评价中美跨国领养,总结经验与启示。本文认为中美跨国领养是建立家庭的一种方式,是对中国福利系统之有限性的有效弥补,面对跨国领养的负面影响,中美双方应始终坚持“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规范此项特殊的移民活动,而非简单地闭门谢客。
【关键词】:美国家庭 跨国领养 华童 新移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9;D771.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序言10-23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10-11
- 1. 选题缘起10-11
- 2. 选题意义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
- 1. 对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动因的分析12-14
- 2. 关于中美之间跨国领养相关法规的研究14-15
- 3. 领养华童在美国的生活和面临的挑战15-19
- 4. 关于对中美跨国领养的评价19-21
- (三)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21-23
- 一、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历史背景23-36
- (一) 什么是跨国领养23-27
- 1. 跨国领养的概念辨析23-24
- 2. 跨国领养的起源24-25
- 3. 跨国领养的基本动因25-27
- (二)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背景27-36
- 1. 中国方面——大量健康的被弃女婴27-30
- 2. 美国方面——缺乏足够可供领养的孩子30-32
- 3. 国际方面的有利因素——全球化与法律保障32-36
- 二、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现状与发展36-48
- (一)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现状36-41
- 1.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数量变化及其原因36-40
- 2.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地域分布40-41
- (二)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发展41-48
- 1. 中美跨国领养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41-44
- 2.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程序44-46
- 3. 中国跨国送养的政策特点46-48
- 三、被领养的华童在美国的生活与教育48-56
- (一) 基本生活状况48-49
- 1. 美国领养父母为华童提供较为充裕的物质条件48-49
- 2. 美国领养父母给予华童的关爱49
- (二) 教育——“双文化”社会化49-53
- 1. 领养华童在美国接受学校基础性教育的情况50
- 2. 美国领养华童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选择——“双文化”社会化50-53
- (三)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53-56
- 1. 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53-55
- 2. 种族偏见的文化氛围55-56
- 四、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影响与启示56-63
- (一)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影响56-61
- 1. 对华童自身的影响56-58
- 2. 对美国社会的影响58-59
- 3.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9-60
- 4.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60-61
- (二) 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的启示61-63
- 1. 遵循“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政策取向61
- 2. 完善中国涉外领养相关的法律法规61-62
- 3. 为美国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62
- 4. 加强理论研究与跟踪调查62-63
- 参考文献63-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佳琪(JackiePinson) ,赵庆莲 ,和丽峰;一个美国家庭经历的纳西生活(二)——出嫁[J];今日民族;2003年02期
2 万晓宏;;国内第一本关于美国家庭领养华童的专著——评黄邦汉等著《华鸟美巢: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问题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3 蒋兆龙;;感受美国家庭拍卖[J];国际市场;2010年11期
4 孙秀艳;现代美国家庭面面观[J];技术监督纵横;1997年S1期
5 孔凡真;;美国对老人的“十大鼓励”[J];晚晴;2006年02期
6 ;国外家庭的亲情定式[J];晚晴;2006年05期
7 冯伟;;美国老人享有的“十大鼓励”[J];金秋;2007年05期
8 刘军怀;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J];当代亚太;2003年08期
9 邵虹;在法律与快乐之间——一个中国继母眼里的美国家庭[J];政府法制;2003年24期
10 石鹏;梁入月;;一个美国家庭的铿锵行[J];重庆与世界;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美国家庭基金会(AFF)简介——摘自AFF主页[A];关爱生命,,远离邪教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庆超 编译;耶鲁大学发布新的美国家庭经济风险指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杨蕾;危机阴影下的美国家庭时光[N];民营经济报;2008年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何丽芬;金融危机后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新变化[N];国际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黄继汇;美国人精打细算养孩子[N];中国证券报;2011年
5 阎淑萍;调查中国家庭净总资产 高出美国家庭21%有何意义[N];中国商报;2012年
6 白素英;摩擦愈来愈烈双方有利可图[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孙晓辉;布什今起派红包 1.3亿美国家庭齐分享[N];证券时报;2008年
8 刘坚;注重提高孩子“体商”[N];科学导报;2005年
9 周晶璐;美国人培养一个孩子最低80万美元[N];东方早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周佳;2011年收入水平不及1996年 13%美国家庭申领食品补贴[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柳丽;美国家庭跨国领养华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戴琳;当代美国家庭走向多样化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3 张爱娣;现当代美国家庭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李毅强;美国家庭学校运动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武佳美;美国家庭学校的运作与质量保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何芳;二十世纪下半期美国家庭的变化及成因初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郑已东;现代美国婚姻与家庭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杨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丽梅;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12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01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