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论南非习惯婚姻法的冲突及解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07年
《秀拉》—一个喻指的文本
任晓兰
【摘要】: 托妮·莫里森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其创作不仅受到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也得益于她自己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的切身体验。莫里森以独具匠心的文学创作风格不遗余力地阐明并证实了黑人文学的独特性。这种艺术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里森笔下的艺术世界。她的作品在一特定时期内为黑人作家,尤其是黑人女性作家,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引起了学者及公众的广泛兴趣。 莫里森的双重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部小说发表于1973年,小说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的精湛描述标志着她在美国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究莫里森在《秀拉》中如何对西方文学传统以及黑人文学传统进行喻指。本文通过运用小亨利·路易·盖茨的喻指理论,着眼于展现莫里森小说中强烈的喻指意识。这种喻指特征具体表现在对西方文学传统中经典意象以及黑人文学传统中主题的重复与改写两个方面。通过互文性阅读,我们发现《秀拉》是一个重复与改写的文本。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喻指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作者试图将《秀拉》阐释为一个喻指的文本。第二章详尽论述了莫里森在非裔美国文学语境下如何重复与改写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替罪羊意象和自杀意象,从而将喻指作为一种修辞策略应用到其作品中。第三章探讨了《秀拉》作为一个重复与改写的文本是如何对非洲传统中水神以及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之女性经验和女性友谊的主题进行喻指的。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将这部具有喻指特征的小说《秀拉》阐释为一个重复与改写的文本。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沙原;近十年中美评论视野中的莫里森小说《秀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晓莉;《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琼杰;伊斯兰教法在非洲的移植与本土化[D];湘潭大学;2010年
4 申茜;论南非习惯婚姻法的冲突及解决[D];湘潭大学;2010年
5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6 孟思聪;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波;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沙原;近十年中美评论视野中的莫里森小说《秀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任平;珍妮的个性化进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D];山东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黎迎;寻求自我——对《秀拉》中女性角色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段慧;托妮·莫里森《秀拉》的女性形象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贺家乐;托妮·莫里森《秀拉》的原型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钱静红;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社区与个人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芳;《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韩清梅;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托妮·莫里森《宠儿》中黑人女性命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小菁;自然·女性·种族—《秀拉》《金色笔记》的生态女性主义之花[D];南华大学;2012年
2 曹小菁;自然·女性·种族[D];南华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竹丽;;希腊神话的自由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江岩;;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主题重复手法的运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苏宜梅;;借物传情话意象——《儿子与情人》中的意象赏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潘丽娜;谢灵;;试析《致橡树》的艺术特色[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5 郑丽;;钟形罩里的悲剧人生——《钟形罩》的女性主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张林玲;;Repetition与文学作品主题[J];语文学刊;2007年03期
7 陈木茵;;《伊坦·弗洛美》中的意象与主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姚丽梅;;《过桥》的象征主义解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9 陈俊;;玫瑰梦中的黑色人生——从电影意象浅析《美国美人》[J];电影评介;2010年23期
10 林瑛;;探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夏日”意象与人文主题[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人与“绝对”的较量——戈麦用诗歌与人生演绎死亡[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秀泉;;意象疗法治验实例[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祝菊贤;;论魏晋南朝诗歌宣叙意象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刘新文;;笛子类的意象在北宋诗词名篇中的作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丛滋杭;;论艾略特早期诗歌的沟通障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桂荣;;归趋新的审美维度——方方近作的诗学特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亚岚;王文轲;;词中之月与生命之月——简析李煜词中“月”的意象[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9 王士芬;张瑞兰;彭聃龄;;汉字意象值与意义值的测定[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李世庆;;城市设计的准则:以“公众意象”为本——以上海市鲁迅公园附近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西来 陈建功 韩作荣 李小雨 毕胜 文羽 张同吾 吴义勤;[N];文艺报;2010年
2 邵振国;[N];文艺报;2011年
3 刘新文;[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朱先树;[N];文艺报;2006年
5 记者 刘秀娟;[N];文艺报;2009年
6 记者 李静;[N];东营日报;2010年
7 林木;[N];经济日报;2001年
8 余凤高;[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陈云;[N];美术报;2007年
10 杨飞云;[N];中国文化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许跃敏;基于主题和主体框架的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李明;“医者意也”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7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9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亮;晚唐乐府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晓兰;《秀拉》—一个喻指的文本[D];中南大学;2007年
2 马春兰;评《荒原》一诗中的对比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闫如武;文化视角的诗歌意象的传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彦;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邬帅;《所罗门之歌》的喻指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6 王继贤;苦难后的新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田红义;论罗伯特·洛威尔挽诗的荒原主题[D];河北大学;2005年
8 路琦;对爱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意象的图式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9 刘其刚;《教堂尖塔》——人性的神话[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郑晓莉;劳伦斯诗歌中意象之表现及性爱之描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论南非习惯婚姻法的冲突及解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1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