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我国离婚标准的宪法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6 21:04

  本文关键词:我国离婚标准的宪法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制度性保障 离婚标准 感情破绽主义 家庭破绽主义


【摘要】:我国宪法规定的婚姻自由并非个人主义视野下的自由,而是制度保障下的自由。依据制度性保障理论,只有当婚姻家庭的核心功能无法履行时,才能允许离婚。基于此,我国现行离婚标准存在违宪嫌疑,我国《婚姻法》应抛弃“感情破绽主义”,而采纳“家庭破绽主义”的离婚标准。文章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简单阐述我国现行离婚标准的立法沿革,回顾了感情论与理由论的争议,以及我国现行法律采取“感情破绽主义”立法例的过程,并基于市民宪法的理念,,主张运用宪法分析法检验该立法例的正当性。 第二章重点阐述检验离婚标准是否合宪的分析方法,亦即制度性保障分析法。我国宪法将婚姻家庭制度纳入宪法保障的范围,其本意就是要保障长期以来形成的婚姻家庭制度,立法机关虽然可以对之进行修改完善,但不得侵害其核心内容,否则就构成违宪。 第三章运用制度性分析法论证我国现行离婚标准的违宪性。在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功能归结为生育功能、经济功能、约束功能、情感功能。结合相关宪法条文的明确规定,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核心功能可归结为生育功能、经济功能,因此,包含离婚标准在内的我国婚姻法必须肩负起保障上述两种基本功能的宪法责任,而感情破绽主义的离婚标准与此背道而驰,它既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思,也妨碍了婚姻家庭生育功能、经济功能的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婚姻家庭“约束性行为”的功能,其存在严重的宪法瑕疵。 第四章主要阐述现行离婚标准的宪法重构问题。为切实履行“国家保障婚姻家庭制度”的宪法义务,立法机关应当修改法律,废弃“感情破绽主义”的立法例,采用“家庭破绽主义”的立法例。根据家庭破绽主义的离婚标准,如果一个家庭的生育功能和经济功能还需要继续履行,即使婚姻当事人“同床异梦”,也不能离婚。反过来说,当小孩的抚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夫妻一方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时,就可以允许当事人离婚。为了增加离婚标准的可操作性,应采用例举式的立法例,明确“婚姻家庭功能无法履行”的具体情形。为了体现保障婚姻家庭制度的宪法旨意,还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完善离婚程序:一是创设分级离婚程序;二是增加离婚的抗辩事由;三是建构保护弱者的离婚程序。
【关键词】:制度性保障 离婚标准 感情破绽主义 家庭破绽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第1章 导论8-1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8-9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9-10
  •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10-11
  • 第2章 我国离婚标准的立法沿革11-13
  • 2.1 “感情论”与“理由论”的争议11
  • 2.2 “感情论”的成文化11-13
  • 第3章 我国现行离婚标准合宪性判断的分析方法13-17
  • 3.1 婚姻自由的制度解读13-14
  • 3.1.1 婚姻自由的传统解读13
  • 3.1.2 制度保障下的婚姻自由13-14
  • 3.2 制度性保障分析法的基本立场14-17
  • 3.2.1 宪法分析法的选择14
  • 3.2.2 制度性保障分析法的基本内涵14-17
  • 第4章 我国现行离婚标准的合宪性质疑17-23
  • 4.1 我国婚姻制度核心内容的剖析17-19
  • 4.1.1 婚姻制度的功能概述17
  • 4.1.2 我国婚姻制度的功能分析17-19
  • 4.2 我国离婚标准违宪性论证19-23
  • 4.2.1 违背了宪法的基本精神,曲解了经典作家的思想19-20
  • 4.2.2 不利于生育功能的发挥20-21
  • 4.2.3 妨碍婚姻家庭的经济功能发挥21-22
  • 4.2.4 不符合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制度文明22-23
  • 第5章 我国现行离婚标准的宪法重构23-28
  • 5.1 婚姻破绽主义的实体标准23-25
  • 5.2 婚姻破绽主义的程序保障25-28
  • 5.2.1 建构分级离婚程序25-26
  • 5.2.2 创设离婚的阻却事由26-27
  • 5.2.3 完善保护弱者的离婚程序27-28
  • 参考文献28-29
  • 致谢29-30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巍;;传统婚姻功能弱化的表现、原因及评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马忆南;;婚姻法第32条实证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925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925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