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30 16:13

  本文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政法大学》 2008年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

丁杨  

【摘要】: “利益”是一个跨越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由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利益的协调与配置也相对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是协调人们利益的主要手段。当然,还要有一定的行政协调和其他方面的协调相配合。利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利益配置是利益协调的根本手段,而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利益配置的根本办法。利益协调的目的不是为协调而协调,而应是为社会的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样的道理,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的根本手段,而经济乃至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发挥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根本目的。因此,利益配置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配置而配置,而是为了社会全面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蕴涵着国家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并将之作为基本的认知范式、追求实质平等旨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没有理由排斥对利益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法的基本命题都是围绕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这当然不能忽视国家与市场的利益角色——是需要国家实施利益干预抑或放任市场自发调节促使个体为自身利益承担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法奉行实质平等与社会公益的基本目标,旨在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在资源、机会、条件、结果上的不平等境遇增进社会公共的利益。而最为直观体现这种实质不平等现象的即是在关乎人们利益需求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收入保障、劳动就业等,对此,经济法亦须做出回应。 当“经济法”与“利益”发生牵连时,经济法便被置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之中,产生诸如经济法在这样的社会场景中扮演何等角色、经济法的地位等议题,用一个规范的概念来表达,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本文尝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来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这就意味着利益问题是全文的论证背景,而从中推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是全文的论证主题。将要展开的是,什么是利益与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利益观;目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反映在哪些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究竟是什么,如何与构建和谐社会发生关联;以及最终又是如何实现的。具体内容分四章。 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本章构成全文论述的前提部分,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这三个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章重点论述了、“利益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一理念。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将全文的逻辑起点进行限定,以便为后文论证的展开提供条件。 第二章——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根源及表现。本章以探究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根源为视角,在评析其表现的基础上,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指出要有效地化解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群策群力,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其中经济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引入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与实证基础。 第三章——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定位。本章提出全文的中心命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具有利益配置功能。这是开启法律与社会互动论证的序幕。本章首先回答的是,为什么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中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与“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究竟具有怎样内在的关联;然后就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之蕴意进行具体解释。最后提出经济法在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特殊性与意义。 第四章——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本章旨在论述经济法功能的实现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即是将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如果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生成看作是从系统内部探究经济法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状态,那么,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便是从系统外部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社会效果。这实际上构成了法律与社会论证的一个完整链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12.29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11-20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11-12
  •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12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12-13
  • 四、利益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13-20
  • (一) 利益的界定14-15
  • (二) 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涵义15-17
  •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均衡配置的社会17-20
  • 第二章 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根源及表现20-26
  • 一、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20-22
  • 二、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22-23
  •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极为有限23-24
  • 四、群众不满情绪增长,群体性事件大幅上升24-26
  •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定位26-47
  • 一、功能概念之解析27-29
  • 二、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29-33
  • (一) 理论基础29-31
  • (二) 核心目标31-33
  • 三、传统的公私法调整社会利益配置关系的局限性33-42
  • (一) 功利主义——传统公私法的法理学基础33-36
  • (二) 经济法作为第三法域的兴起36-38
  • (三) 公私法调整社会利益配置关系的局限性为经济法的介入提供了平台38-42
  • 四、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需要经济法调整42-47
  • (一) 所有的利益配置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42-44
  • (二) 经济法在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特殊性44-47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47-55
  • 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实现的途径47-50
  • (一) 经济民主48-49
  • (二) 市场与政府的和谐共生49-50
  • 二、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欲实现的目标50-52
  • (一) 明确利益导向50-51
  • (二) 规范利益行为51
  • (三) 实现利益救济51-52
  • 三、经济法的非强制性调整方法与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52-55
  • (一) 非强制性调整方法的内涵52-53
  • (二) 非强制性调整方法通过利益配置功能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53-55
  • 结语 经济法的贡献是什么?55-56
  • 参考文献56-6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尔柯姆·史密斯,许章润;日本私法制度与对于商务活动的公共控制:法典的作用[J];比较法研究;1997年04期

    2 邱本;;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制[J];当代法学;2007年04期

    3 童之伟;20世纪上半叶法本位研究之得失[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4 李昌麒,应飞虎;论需要干预的分配关系——基于公平最佳保障的考虑[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刘水林;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及法哲学解释[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6 何文龙;经济法的安全论[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7 张耀文;试论法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J];法学;1987年11期

    8 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9 李昌麒;;如何使经济法学的研究更务实、更深入[J];经济法论坛;2003年00期

    10 单飞跃;刘思萱;;整合性分配:社会分配正义的法哲学理路[J];经济法论坛;2004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王婉冰;;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法治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4 郑磊;;大学章程四题[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5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6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诗媛;我国柑橘产业化中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琳;我国兽药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守文;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于安;政府活动的合同革命——读卡罗尔·哈洛和理查德·罗林斯:《法与行政》一书“酝酿中的革命”部分[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3 马尔柯姆·史密斯,许章润;日本私法制度与对于商务活动的公共控制:法典的作用[J];比较法研究;1997年04期

    4 冯根福,宋林;级差效益不足的竞争性路桥定价的经济学分析——湖北省襄樊市汉江一桥捆绑收费案例分析[J];财贸经济;2002年08期

    5 诗桐;;论经济法的本质及根本价值[J];研究生法学;1997年03期

    6 颜运秋;论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及其弥补[J];当代法学;2000年01期

    7 刘水林,李永宁;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法哲学及经济学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吕忠梅,鄢斌;论经济法的程序理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董保华;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磊;[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理论界;2005年08期

    2 阿布杜拉·王文杰;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文培红;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4 宋晓维,李成禹,刘红;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行政与法;2005年11期

    5 陈洪泉;提高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周晨虹;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协调机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刘冬京;;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与和谐社会[J];河北法学;2006年01期

    8 周雁辉;;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李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谢小恒;朱同丹;;论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君;李云平;;人性化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晓静;许月潮;李慧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快发展我国天然气的要求[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3 孙路宝;;浅议和谐文化[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4 段冬林;李小鲁;;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国雪利;刘惠军;;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祁秦;徐长安;;和谐社会的文化特征[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卓;张博;;试论和谐视阈下的行政文化构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8 盖玉彪;陈伟;;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军事司法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9 邹卫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潘兆康;;和谐社会视野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新视角:恢复性司法模式[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3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4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武君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孙正;当代中国社会冲突与政治调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赵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秉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仇富心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顾丽;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杨静;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府危机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小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D];山西大学;2006年

    5 蔡兵;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公共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姜艳文;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顾晓卿;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秋娟;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胡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范桂凤;从“天人合一”到“和谐社会”[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27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