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研究
本文选题:上市公司 + 信息供需 ;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证券市场似乎是在各种关于“注册制”改革的猜想和热议中跌宕起伏。1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型的顺利落实,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跟进配合。而这些配套制度改革完善所围绕的核心或起点,便是证券市场之灵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从规范体系层面看,发展三十余年的我国证券市场在借鉴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多层次规范体系。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虽然披露文本的篇幅不断增长,披露形式也更加多样。但与此同时,信息披露的同质化、形式化和模糊化趋势却明显增加。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都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或借用“信息平衡术”来依葫芦画瓢。表面来看,这些信息具有无可挑剔的规范形式,但事实上那些能够真正反映公司“个性”,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往往被进行模糊化处理甚至省略披露。据此,如何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如何鼓励上市公司从源头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如何以有限的监管资源来应对数量众所的上市公司?这些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现实困境。但也应注意到,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的区分已逐渐清晰,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也更加多元,而不同上市公司的优劣表现也有所分化。在此背景下,能否通过在不同上市公司之间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来缓解前述困境?正是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展开了对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其中既有对理论基础的透析,也有对实践操作的归纳;既有对我国历史及现状的回顾、梳理,也有对国外相关内容的剖析、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一、何谓差异化信息披露;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三、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现路径。全文凡五章,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解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路径。证券市场类似于一个大型买卖市场,人们在这里买卖证券商品。证券作为一种典型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价值与其本身的物理形态脱节,需要大量信息对证券商品的品质进行考核,因此,证券买卖的具象图景是买卖双方之间交换信息与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证券信息本身也具有商品属性。但这种商品的识别颇具复杂性和主观性,如果不对其生产、流通进行规范控制可能导致证券市场萎缩为“柠檬市场”,因此,一套规范信息商品生产质量、统一商品验证机制和传播渠道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得以生成。这套体系化的制度以商事规范为主要构成元素,内涵着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这种公平需要超越形式公平而追求实质公平,即: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需求者之间公平实现,信息传播所得收益在供给者之间公平实现。在此意义上,实质公平与效率相互统一。这种价值超越与价值统一的实现需要充分关注信息供求双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设计来调和客观存在的供求矛盾。第二章透析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理论内涵。在信息披露这一证券法领域的恒常性命题前加注“差异化”的定语可以就此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的切入基点正是“差异”一词。“差异”本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与此相伴的另一概念是“同一”。在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差异”是绝对的现实存在;“同一”是相对的抽象存在。透过“差异”我们看到的公平本身是“差异性的公平”,其结果便是效率,但“差异性公平”的现实存在也是以一定范围内的“同一”为基础。据此,笔者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维度中确定“同一”或“差异”的对比基础之后给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概念: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针对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情况的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内容规范和形式要求,使其尽可能披露能够反映自身情况的重要信息,以突出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价值基础在于关注供需双方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以实现实质公平与效率。所以,整个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设计也应以“满足投资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作为基本原则,以保持制度存续的生命力和制度执行的约束力。第三章梳理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通过透析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理论内涵我们看到,“差异化信息披露”并非是要回到完全自愿披露的历史时期来苛求每一公司之间呈现完全“差异”的样态。更理性的选择是在信息披露制度的现有框架下,寻找上市公司“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区分维度,对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情况的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规范内容。这种区分可将公司所在市场板块、行业属性以及风险水平的差异作为基础。原因在于: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基于功能定位的不同而吸纳不同规模、不同成长周期的上市公司以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不同行业间的公司其经营模式、竞争格局和资本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层次市场或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之间,其运作的风险水平也存在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能够反映公司价值和风险的信息侧重有所不同,因此,适用不同的内容规范、监管标准和监管力度可以督促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传递财务信息之外的非财务信息,历史信息之外的前瞻性信息,通用信息之外的特色信息,以此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第四章探索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现路径。确定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之后,需要继续研究如何在不同公司的信息披露当中实现“差异化”?笔者按照是否披露、披露什么以及怎样披露的逻辑径路分析指出,可以通过“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全面披露与简化披露”、“重点披露与非重点披露”、“纸媒披露与网络披露”四种方式实现差异安排。首先,强制性信息披露有其固有局限性,既无法有效检测“软信息”的产生,也无助于激发信息供给者的供给动力,为此,可以寻求遵守或解释性模式的披露规则进行软化,并以自愿性披露来补充。其次,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偏好,应当引导上市公司同时提供详版和简版两种披露报告。简化披露报告的方法主要有浓缩年报摘要、简化披露文本、调整披露时间、运用简明语言等。再次,为了避免因重大性标准认定的非稳定性而滋生的冲突和漏洞,应当从充分揭示行业特色和运营风险的角度出发,在披露信息时中有所侧重。最后,网络披露媒介的发展也为差异化披露的实现提供了便捷载体,既可以在对不同公司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规定差异化的披露方式,也可以借助电子化的披露系统鼓励风险较低的公司进行自愿披露。第五章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方法。其一,基于公司治理的内生性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立法构造应当软硬兼施。硬法规范包括在《证券法》中对差异化信息披露进行原则性规定,此外,由证监会制定《差异化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个案分析与建议》。软法规范包括通过对《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软化及上市规则来导入。其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管需要建立一种严密的分类监管体系,包括明确分类监管原则、分类评价指标和分类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对高风险和次高风险类的上市公司实行严密监管,对正常类或优秀类的上市公司实施例行监管,对关注类的上市公司实行适度监管。其三,差异化信息披露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配套机制的完善,包括成立信息披露咨询委员会来促进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规范认定,以及鼓励开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级活动。
[Abstract]:In the past year , the securities market appears to be down - and - down in various kinds of thought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reform of registration system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relevant contents abroad . On the basis of this , this paper answers three questions : First , what is differenti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Second ,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Chapter 1 analyz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 differenti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 , space and content .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erating modes , competitive patter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firm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how to realize " differentiation " i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different companies . In chapter four , we can urge the listed companies to transfer non - financial information beyond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 the forward - looking information beyond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outside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In order to avoid the conflict and the loopholes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trict classific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 which can not only provide a convenient carrier for the disclosure of differentiated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full disclos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risk of oper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汉杰;;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法论丛;2001年01期
2 裴小平;浅析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宾建成,刘光辉;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规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吴小佳;袁明;;证券法修订与我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郭莉;黄柯;;警方在重大信息披露时应遵循的原则[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杨平波;;产权视角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信息披露探讨[J];财会月刊;2010年15期
7 徐擎宇;;资产支撑证券的信息披露制度初探[J];生产力研究;2012年08期
8 柯思宇;;新时期对我国基金会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J];理论界;2013年01期
9 艾雯岚;;英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及启示[J];财政监督;2013年05期
10 琚焱;;论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秋;张奇峰;;公司治理机制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张苏彤;李金顺;贾烈;;我国上市公司网上信息披露现状调查研究[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唐跃军;吕斐适;程新生;;大股东制衡、治理战略与信息披露——来自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4 王仲兵;靳晓超;;碳信息披露企业价值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崔志娟;;柜台市场信息披露的问卷调查分析:机构投资者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元元;;保险服务信息披露对行业发展影响研究[A];陕西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11)[C];2011年
7 裴权中;;改革商业银行体制,建立新的信息披露制度[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周星;敬采云;;碳信息披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唐亮;陈守东;;企业信息披露与融资行为选择关联性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董红星;王秀芬;;组织道德与信息披露——基于组织道德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通证券研究所 陈峥嵘 吴淑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沈阳 黄艳斌;信息披露岂能如此随意[N];中国证券报;2004年
3 北京市赛德天勤律师事务所 江晖 李季先;构建券商信息披露制度须跨“四道槛”[N];证券时报;2004年
4 江苏证监局 吴姬君;探索差异化信息披露[N];证券时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朱宝琛;上市公司分行业信息披露将在三行业试点[N];证券日报;2013年
6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检察院 黄淑丽;涉众案件信息披露应实现对称、畅通[N];检察日报;2014年
7 卢阳旭;始于信息披露的辩论也是好的[N];科技日报;2014年
8 张连起;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关系[N];中国财经报;2003年
9 张连起;韩国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N];中国财经报;2003年
10 曹伟;披露质量不容忽视[N];中国财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淦;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2 吕晓梅;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3 韩慧博;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锦霖;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刘昱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齐萱;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陈岳堂;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李莉;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有效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刘建忠;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陈芳芳;管理层盈余预告信息披露策略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文琴;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滤波效应强弱的多视角成因剖析[D];浙江财经学院;2009年
2 熊磊铭;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贾爱玲;论信托计划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4 徐新歌;公司治理对碳信息披露影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霍少博;政治关联、政府干预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邓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7 李薇;A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宋慧;碳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松;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10 于德淼;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26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82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