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参与景区利益分配的法理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现行法律制度框架视角
本文选题:社区参与 + 利益分配 ; 参考:《旅游学刊》2015年08期
【摘要】:围绕中国乡村旅游开发收益分配不合理引发的景区冲突,目前旅游学界和法学界就其问题产生的症结与破解之法,大体形成了"赋权派"与"合同派"两大争鸣格局。文章基于现行法律制度框架,阐述了旅游吸引物价值实现的债权而非股权、农村集体土地的二元法权等法理逻辑。主张地方政府通过"地役权合同"管理规制,将社区旅游"吸引物补偿"作为景区开发商取得地役权的约定条件,并以"法定孽息"的名义、"门票分成"的形式写入合同,再以细则来明确规范景(区)社(区)双方的责权利,使其行为解释有法可依;通过建立农地入股下的股份制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旅游景区会计核算制度,并在第三方力量的协助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乡村社区资产性要素参与旅游景区利益分配的权益。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conflict of scenic spots caused by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from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ticking points and solving methods of tourism and law circl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have generally formed two major contending patterns: "empowerment school" and "contract school".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urrent legal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egal logic of the realiza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 value, not equity rights, dual legal rights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and so on. It is advocated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ake the "compensation of attraction" as the agreed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er to obtain the easement, and write the form of "ticket share" into the contract in the name of "legal interest". Then the detailed rules are used to clearly standardize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sides of Jing (District) Society (District), so that their behavior can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tourism enterprise system and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tourist attractions under the stock system under the ownership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third part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ural community asse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 in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guarante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区参与下的旅游景区竞合关系演变机理及协调机制:基于演化博弈的多案例实证研究”(41461034)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项目“云南省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分配协调机制”资助~~
【分类号】:D923.2;D922.2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白如山;王晓文;;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2 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旅游学刊;2012年02期
3 保继刚;左冰;;为旅游吸引物权立法[J];旅游学刊;2012年07期
4 张琼;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J];旅游学刊;2013年12期
5 唐兵;惠红;;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研究——兼与左冰、保继刚商榷[J];旅游学刊;2014年07期
6 刘朝阳;;婺源乡村旅游对石门的启示与比较——来自政协石门县委员会文体新组的考察[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7 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地役权制度[J];中外建筑;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贞;刘宁;鲜康;;基于地役权权利金的土地补偿模式设计——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中的冲突及互适应机制研究之四[J];电力学报;2010年03期
2 程淑娟;;公有制下地役权的应用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林旭霞;王芳;;历史风貌建筑的权利保护与限制——以公共地役权为解决方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杜成材;;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颜庭干;雷天来;;村落旅游社区参与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长溪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6 张琼;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整体立法保护质疑[J];法治研究;2013年06期
7 丛艳国;蔡秀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韩国圣;吴佩林;黄跃雯;杨钊;;山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去权与形成机制——以安徽天堂寨旅游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10期
9 朱梅;魏向东;;城市青少年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参与机制——以江苏省海门市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Hu Yu;Tian Chen;Kaiyong Wang;Xiyue Zhang;Fubiao Zhu;;Decentralization,spatial disequilibrium,and restructuring of coastal tourist destination-Empirical research from Sanya,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喜梅;李伟;;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增权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红;李瑞娥;张慧芳;;“双重产权”视域的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检视与解读[A];陕西改革与新丝路新城镇建设研究2014年优秀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遐桢;物权法定下地役权的困惑[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周亚琦;城市遗产保护资金配置效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程圩;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彦;社区旅游增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木永跃;民族文化遗产管理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郑辽吉;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孝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周春波;景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蒋梁鹏;近、现代建筑的商业性保护与再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10 苏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雪峰;公共地役权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冷易木;刍议行政用公物的立法构建[D];延边大学;2011年
3 张永爱;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管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冯珊;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文瑜;公共地役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王芳;公共地役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鹏;论我国公共地役权制度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2年
8 刘明江;基于地租理论的主题公园土地利用经济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9 钟金凤;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增权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10 淮亚君;我国公共地役权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2 王维艳;林锦屏;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3 樊纲;;人间的“扯皮”与科斯定理[J];读书;1992年04期
4 龚群;;论价值与理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建中;;跨多行政管辖区的“福建土楼”旅游开发战略与治理模式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年04期
7 陈曦;陈钢华;黄远水;;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分类及其开发研究——兼论福建省南靖县土楼旅游区的开发[J];旅游论坛;2009年01期
8 汪结;;婺源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的路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年01期
9 吴忠军叶晔;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与居民参与有效性探讨——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鲍海君,吴次芳;关于征地补偿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雅;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如山;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花;;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尹洪东,王志;山东六大景区身陷“空手道”[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917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91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