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制
本文选题:普惠金融 + P2P网络借贷 ; 参考:《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P2P网络借贷最早兴起于欧美,随着国外P2P平台的成立和发展,在全球尤其是我国掀起了一场P2P热潮。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和推广“互联网+”及普惠金融政策,借着政策的春风P2P网络借贷也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P2P是民间小额借贷的变形,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将传统小额借贷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它为金融业的发展开创了新模式。从普惠金融角度看,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全覆盖,网络借贷恰恰符合这个特点。所以网络借贷属于普惠金融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普惠金融形式,传统的普惠金融更偏向于向农村贫困群体服务,而网络借贷更多的为社会底层人士、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投融资活动。当前,P2P网络借贷活动主要依靠P2P平台来进行,但平台倒闭、跑路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行业信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监管的缺失,P2P平台从信息中介转变为信用中介,且服务对象及方式不再以普惠性为中心。笔者从落实普惠金融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引导P2P行业驶向正轨,摆脱现在这种无法可依的局面,为行业发展制定一个可行的法律框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述P2P网络借贷兴起的原因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多方面阐明网络借贷的特征,初探普惠金融与网络借贷的关系,分析网络借贷的性质和法律地位。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网络借贷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分析网络借贷的发展脉络,梳理经营模式,发现中外模式的异同,为发现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审视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第一章的介绍,发现P2P正在逐渐偏离普惠金融的本质,走上传统金融的老路。笔者阐明了其具体偏离轨道的方式,并从中发现了更深层次的法律问题。第三章,结合前文的分析论述,在立足于国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域外经验,以发展普惠金融为视角,以法律手段为工具,从多角度提出规制建议,期望通过合适的监管手段重新将P2P网络借贷纳入普惠金融的正轨。
[Abstract]:P2P network lending first originated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P2P platform, a P2P upsurge has been set up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 is vigorously developing and popularizing the "Internet +" and inclusive financial policy. By the spring wind of the policy, the P2P network loan is also on the high-speed train, which has become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ety. .P2P,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deformation of private small loans. It makes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to transfer the traditional small credit from the line to the line. It creates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tt and whiten finance, the general finance emphasizes the full coverage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network lending is exactly in line with the financial system. So the network lending belongs to the Inclusive Finance,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clusive financial form. The traditional Inclusive Finance is more inclined to serve the rural poor, and the network lending is more convenient for the peopl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t present, the P2P network lending activities mainly rely on the P2P platform. But the failure of the platform and frequent running events seriously affect the reputation of the industry. The cause of this situation is due to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the P2P platform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to the credit intermediary, and the service objects and methods are no longer centered on the universality. The author thinks about how to guide the P2P industry by legal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lementing the Inclusive Finance.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1,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lending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lend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finance and the network lo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legal status of network lend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network lending mode, further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ending, combing business model, find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model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P2P network borro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 Huijin.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it is found that P2P is gradually devia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taking the old way of traditional finance. 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way it deviates from the track and finds out the deeper legal problems. The third chapt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article, combines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tt and whiten finance, with legal means as a tool, it proposes regulatory proposals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expects to reintegrate P2P network lending into the positive track of Inclusive Finance through appropriate regulatory mean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夏英;姜福晓;;数字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实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P2P技术背景下美国音乐产业的实证分析[J];北方法学;2014年02期
2 马伟利;许井荣;;P2P网络借贷洗钱风险剖析及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电脑;2014年01期
3 张欣;;中国P2P小额信贷中介服务行业法律监管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武敬忠;;监管真空下:“P2P网贷平台”多风险易涉罪[J];人民公安;2014年10期
5 单彬彬;;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建议[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刘宇梅;;P2P网络借贷法律问题探讨[J];法治论坛;2013年01期
7 何国平;姚瑶;;P2P传输技术条件下的受众分析——以美剧《越狱》的收视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0期
8 彭江莱;;P2P网络信贷平台资金安全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年31期
9 王怡;;中国P2P小额信贷企业的法律规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陈丽琴;;P2P交易法律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向阳;吴晓峰;;P2P网络中证书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蔡瑞媛;温小霓;;现代信用借贷的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李钧;王新;;P2P存储网络中的冗余维持[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赵靖;邓倩妮;;Segment Storage System:基于P2P的网络存储服务(英文)[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李红玉;覃海生;;P2P资源搜索算法概述[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晓玲;钟诚;李智;李锦;张尊国;;基于反馈选择的P2P网络搜索算法[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汤克明;王创伟;陈];;P2P模拟器的比较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王伟;戴跃发;石东海;;P2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游寰臻;传统银行竞相涉水P2P网贷 野蛮疯长亟需监管跟进[N];通信信息报;2013年
2 记者 朱雪利;大鳄和小鱼共存的P2P[N];杭州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任晓;“国家队”P2P网贷评价体系发布[N];中国证券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曾颂;广州立根再贷款公司酝酿P2P 拓宽小贷再融资渠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新新贷副总裁 陈志飞;P2P网贷应尊重金融逻辑[N];农村金融时报;2013年
6 记者 高谈;P2P投资者连踩四雷 200多万被套[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敏捷;银行涉水网贷 P2P迎来“正规军”[N];海峡财经导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润珠;多家银行摩拳擦掌筹备P2P[N];民营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松壑;P2P网贷陷“链式危机” 投资者维权进退迷茫[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新金融记者 袁诚 实习生 张梦龙;P2P“非法集资”第一案追踪[N];新金融观察;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然;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姗姗;基于P2P的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张冶江;主动P2P蠕虫的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杨磊;针对P2P节点不合作行为的信任与激励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卫东;单源P2P组播的系统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万校基;网络借贷(P2P)平台的成长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孝男;移动P2P网络中基于方向搜索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向辉;P2P网络拓扑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曹佳;P2P组通讯的网络拓扑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P2P的动因及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候亚美;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琦;P2P下载技术在网络应用中侵权问题的刑法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梦桥;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余嘉敏;网络借贷(P2P)平台的量化监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飞;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及防范[D];辽宁大学;2015年
7 颜宝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冯泽敏;中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李季;P2P网络借贷中第三方信任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艾丽淑;国内P2P网络借贷逾期率影响因素研究与社区网络构建建议[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3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209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