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本文关键词: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五、改革与方向
中国经济法目前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法的理论要有大的发展必须寻求创新点和突破点。
从研究范式来看,经济法学者也不要急于或者是奢侈地把研究精力放在所谓的经济法学独有的范畴、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上。实际上,目前许多经济法学者提出的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以及秩序、自由等概念是经济法的独特范畴,经济法学的方法论有历史研究法、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观点,都有很大的偏颇之处,其实,上述所谓经济法的概念范畴都是法学作为整体学科的基本范畴,而不专属于经济法。上述研究方法也只是整个法学学科都在运用的方法,也不专属于经济法。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价值、知识符号体系、术语和逻辑体系,我们无法把它们分隔开来,经济法和其他的法学二级学科一样,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和基本范畴,它们都只是法学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我们在研究现实问题时应从整个法学学科研究的价值理念、研究范式和工具范畴出发,而不是预先假定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或诉讼法学有自己独有的价值理念、研究范式和工具范畴,这正是当前法学界研究中的狭隘之处,如果说经济法理论研究者想形成自己稍微有点专长的新研究范式,那么,把经济学的思想模型和经验分析方法应用于立法、立法政策及司法研究上所产生的法律经济学的方法,倒可以成为自己研究时的一种选择。
综上所述,我不赞成目前阶段经济法学界把更多的视野和精力放在研究“主义”和“范畴”上。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诚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之言:“法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WriteZhu('17');(P5),法律是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和解决来发现的,而不是学者们通过空洞的“范畴”、“主义”研究所能创造出来的。因此,是否能够面对转型中国面临的紧迫或深层次的法律问题,为立法、执法和司法贡献思想和理性支撑才是衡量一切法学理论价值的试金石,经济法基础理论只有摆脱其把研究重心放在“主义”和“范畴”上的学术桎梏,放开学术视野,直面实践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地获得学术新生。
【作者简介】
李曙光,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注释】
[1]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德]泰德萨米.公有法典.黄建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5][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第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7][前苏联]B.B.拉普捷夫,主编.经济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8]金朝武.论经济审判庭的撤销与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研究(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三联书店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9.
[10][美]保罗A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威廉D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经济学(英文版第16版).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1998.
[1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徐杰.经济法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4]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邱本.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美]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7][美]OliverWendellHolmes.TheCommonLaw.Bost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3.
离婚财产分割是离婚程序的必经步骤,财产分割栏目为您介绍了离婚财产分割的注意事项,希望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在离婚案件中,解除婚姻关系不再是案件的主要矛盾,问题主要集中于夫妻财产分割问题和子女抚养问题,财产分割栏目为您介绍了离婚财产分割常见的法律问题,还有离婚赔偿和离婚经济帮助等问题的介绍。"[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 联系我们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导读]
离婚财产分割即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是指离婚时依法将夫妻共同财产划分为各自的个人财产,离婚财产分割有一定的原则。
根据《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财产分割意见》)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财产分割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李曙光
【关键词】经济法(jingjifa);学科;缺陷;管制度;改革方向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经济法(jingjifa)基础理论是许多经济法学者想碰又难啃的“骨头”,许多学者将经济法基础理论视为研究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确实,实际情形是,正是因为经济法有元独有基础理论争论的“无味”,使得后进学者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敬畏三分,而外来者一旦闯入这个领域又很容易使之成为个人学术生涯的“滑铁卢”,这也成为许多经济法学者对于经济法与商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的重叠部分趋之若骛而冷落经济法基础理论这个“门庭”的原因所在。本文首先声明,作者无意挑战上述“戒律”,仅想就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意见而已。
本文第一和第二部分涉及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科的不同解读,旨在回答长期困扰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经济法和经济法是否独立。读者将会看到,经济法一词本身有多种理解,而最基本含义就是与经济相关的法;与此同时,作为一门学科,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刑法等一样,都是法学这一独立学科的组成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业目录》明确确立了经济法学专业设置和作为教学科目的独立地位。因此,来自其他部门法学的少数学者所谓经济法不是独立二级学科的判断实际上是不成立和没有价值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必要为所谓经济法是否独立这一假命题自寻烦恼,应该把宝贵的学术资源运用到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上来。
受所谓经济法独立性问题的困扰,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所谓经济法学科体系,探求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同的所谓经济法特有的范畴,方法和原则,以图证明经济法的独立性,本文第三部分对这一错误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反思,指出其尴尬、缺陷与不足。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就当前经济法学研究的改革及其方向谈了自己的观点。
一、“经济法”词义解读
“经济法”一词的渊源应该是经济法这个学科生长的支点和基点,对其同义的不同理解引发了许多争议。经济法学者对它多有解读,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概念是18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莱里(Morelly)在177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WriteZhu('1');(P23)。另一位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Dezamy)在1843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了“经济法”的概念,并且进一步发展了摩莱里的经济法思想WriteZhu('2');(P30-41)。另一种观点认为,经考证,无论是摩莱里,还是德萨米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经济法”概念的最早使用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开山鼻祖应该是法国的著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蒲鲁东(P.JProudhon)WriteZhu('3');(P69)WriteZhu('4');(P48)。不过,据作者查证,最早使用“经济法”这一概念的应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尼古拉?博多(NicolasBaudeau,1730一1792年);在其1771年出版的《经济哲学初步入门,或文明状态分析》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经济法规”这一概念,博多认为,“无与伦比、永恒个变、普遍存在……神圣而重要的”经济法规,属于自然法,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WriteZhu('5');(P1-2)。
今天看来,世界不同法域对“经济法”这一概念的词义实际上有不同的解读:
在德国,“经济法”(Wirtschaftrecht)一词最早是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用来说明世界经济有关各法,当时并非用在科学意义上。德国学者们对“经济法”概念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纾有学者认为,凡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就是经济法;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就是组织经济固有之法;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涵盖国家干预经济之法的架构,是国家的一整套旨在限制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法律措施WriteZhu('6');(P6-7)WriteZhu('5');(P54)。日本的法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传承自德国,对“经济法”概念的把握亦不例外。在日本,关于经济法的学说也有数种,其中以金泽良雄为代表的主流学说认为,经济法是适应市民社会中的社会协调件要求而产生的一系列法律,既以市民法为基础,又表现出与之不同的特点。经济法是为填补由市民法所遗留下来的法律空白状态而制定的法律,同时又相对于市民社会的私人性一面而被认为是具有公共性(社会性)一面蕴藏其中的有关法律WriteZhu('4');(P116)。
在二战后的前苏联,也从德国移植了“经济法”这一概念。以拉普捷夫为代表的主流学派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主义组织在领导经济活动和进行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经济法既应当调整横的经济关系。又应调整纵的经济关系。因此,依照拉普捷夫等人的观点,“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管理和经济组织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WriteZhu('7');(P7-10)。
在英美国家,“经济法”(EconomicLaw)是个泛指,一般指的是一切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及其规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在英特网上甚至搜寻不到“EconomicLaw”一词,“LawandEconomics,”却很发达,但这是从制度经济学那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新兴学科,与大陆法系讲的经济法有一定差距。
我国对“经济法”这一概念的引进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也有一段时间了(原注:中国最早引入“经济法”概念的时间暂无考证,但至少也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彭真同志早在1979年所作的《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已经正式使用这一概念。而中国最早的经济法译著是国立莫斯科大学、斯维尔德洛夫法学院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原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东欧中亚研究所)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经济法》;中国最早的经济法著作是刘隆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经济法简论》。经作者向老一辈经济法学者求证及有关文件查证,经济法学科专业发展简史是:北京大学于1980年在国内最早开设经济法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于1980年在国内最早招收挂靠在其他专业的经济法硕士生,并于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设置经济法硕士点,后又于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国内首先设立了经济法学博士点)。对于“经济法”词义一般有以下角度的解读。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 联系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一是政策文件的角度,我国的决策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往往把“经济法”解读为“有关经济的法”,这在一些领导人讲话和政策文件中表现得很突出。早在1979年6月26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彭真同志在《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我们这次代表大会将要审议通过的法律和它们的贯彻执行,迈出了加强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大步。今后,更巨大的任务还在我们面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还要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陆续制定各种经济法和其他法律,使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完备起来,”(原注:参见《人民日报》,1979年7月1日第1版)此后,有关机关的文件也频频使用“经济法”、“经济立法”“经济法规”等词语。由于当时包括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尚在襁褓之中,民事法律统统被当时的领导人和政策文件理解为经济法。显然,这些政策文件是在“与经济有关的法律”这个意义上来解读经济法的。
例如,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于1985年4月3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从1979年到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共已通过经济法二十个,把有关的重要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是,已经制定的经济法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地遵守和执行,不少应当由法院审理的违反经济法的案件没有由人民法院审理,法制观念薄弱。藐视国法、藐视法庭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原注:参见《人民日报》,1985年4月16日第2版)再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前副委员长田纪云1994年3月1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年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继续把经济立法放在第一位,使立法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原注:参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26日第3版)。
二是学科的角度。也就是从学科意义上解读经济法。从这个层面理解“经济法”的人们认为,经济法就是一门区别于民商法和行政法,有着自己独有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和调整对象的独立学科。
可以认为,这种对“经济法”概念进行的“学科解读”的认识源于以下方面:首先,是对中央政策文件的延伸理解,国务院于1981年专门成立了“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1986年并入国务院法制局),专司经济法规起草。修订的组织协调工作。1984年“中国经济法研究会”成立,该团体的主要活动就是促进部门经济法的研究。其次,这种理解来源于“经济法”这个专业的设置。1980、1983年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在本科阶段开设全国第一个经济法专业、建立经济法专业硕士点。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确定法学类专业分为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学五个专业。教育部1998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五个专业合并为一个法学专业。可以说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法学各专业合并为一个法学专业以前,经济法专业是法学各本科专业中学生规模最大的。基于这种前提,很多人很容易从专业设置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法”。再次,这种理解来源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以前称国家教委)对法学一级学科所作出的划分。自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子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1990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联合颁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起,法学便被划分为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劳动法学、国际经济法等15个专业。至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入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授予学位的学科划分为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种二级学科。法学一级学科又分为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军事法学十个二级学科,基于此,人们很容易从专业设置上将“经济法”理解为与民商法、行政法、刑法等相区别的独立学科。
三是我国立法、司法实践角度。立法司法实践部门对经济法词义都有自己的解读。
立法部门的解读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解读最具代表性,这种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作为其主要目标任务,为此专门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设置了经济法室来审核研究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其二,第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都单立了“经济法”这一门类,将“经济法”理解为与“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相并列的法律门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76项立法中,属于“经济法类”的立法计有国有资产法、外汇法、反垄断法、企业所得税法、预算法(修订)等14件。
司法部门的解读,主要表现在人民法院审判体制的改革上,1979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开始设立经济审判庭,主要受理商品购销、农村承包经营、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等经济合同纠纷。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裁撤经济审判庭之前,各级法院中都存在着独立于民事审判庭之外的经济审判庭,由经济审判庭来审判经济类案件,这意味着法院体系承认“经济法”专属案件的存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机构改革,撤销了原来的经济审判庭,将原来由经济审判庭审理的案件改由民事审判二庭审理。最高法院以下的省高院、市中院和基层法院也相继效仿,取消了经济审判庭的设置,一律改经济庭为民事庭。最高人民法院进行的包括撤销经济审判庭在内的司法审判改革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建立“大民事”格局,最高人民法院公开的理由是,建立“大民事”格局能够“使审判庭与我国现行三大法律体系相对应,机构设置更规范,布局更合理”WriteZhu('8');。据此来看,最高人民法院似乎认为“经济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只是民法的补充,而只有民商法、刑法、行政法才构成法律体系的三大部门法支柱。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 联系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法律措施;掌握法律在各有关经济领域设定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程序规定和法律责任,并结合实际加以理解和应用(原注:参见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考试大纲)。
二、对上述几种解读的解析
不同角度对“经济法”词义的解读是影响经济法基础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存在着对“经济法”词义的不同解读才激发了经济法基础理论的诸多争议和研究热点,本文认为,这些争议和研究热点是基于对经济法词义的误读而发生的,下面,本文对上述解读做进一步的解析。
第一,“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吗?
在现实生活中,谈到“经济法”,人们普遍会认为“经济法”就是关于“经济”的法,一切与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有关的法部属于经济法,高校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反映了人们对“经济法”的这种理解,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与经济有关的法律人才需求量大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人们普遍存在“经济法”就是“与经济有关的法律”的认识。当然,这样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普通民众的观念中,也存在于国家领导者的观念中,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相关的政策文件中用“经济法”、“经济法规”来概括“与经济有关的法律”的情形,俯拾皆是。
我认为,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认识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概念和术语往往与“望文生义”相关,从字面上来看,“经济法”当然是指与经济有关的法律。
考察经济与经济学一词的原义,“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义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延伸义为“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WriteZhu('9');(P4)。在英文中,“Economics”含义如下:
“EconomicsisthestudyofhowsocietiesusescarceresourcestoproducevaluablecommoditicsanddistributethemamongdifferentpeopleBehindthisdcfinitionaretwokeysideasineconomics:thatgoodsarescarceandthatsocietrimustuseresourcesefficiently。”(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怎样用稀缺的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在人们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经济学的定义包含两个要点:商品是稀缺的和社会必须有效率的使用其资源。)WriteZhu('10');(P4)
在中文中,“经济”一词有下面五种含义:(1)经济学上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者有害的;(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治理国家WriteZhu('11');平(P664)。
显然,“经济”一同的涵盖面是非常宽泛的,它包含国家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等。作者认为,如果不受某些国家法律文化框架中对“经济法”的理解的束缚以及当今中国受到学科划分影响而形成的“经济法”概念的束缚,从语义学的几度,从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规则角度,将“经济法”解读为“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是可以成立的,也可以说“经济法”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与经济相关的法。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研究者是从”经济法就是关于经济的法”这个角度来研究经济法的。
第二,经济法学科是一门学科吗?
依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规定,法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有十个二级学科,经济法当然就是与刑法、民商法学、军事法学等相并列的二级学科。按照《学科、专业目录》的逻辑,似乎只有有自己独特的调整范围和范畴体系的学科才构成一个法学二级学科,在这种思路下,出现了民法学者、行政法学者和经济法学者的激辩,由于一些学者对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一些经济法学者就把很多精力放在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上。实际上,作者认为,这是部分学者对《学科、专业目录》的误读。《学科、专业目录》对法学这个一级学科所进行的二级学科的划分,本身没有一定之规。
首先,《学科、专业目录》在对法学进行学科划分时并没有设定统一的评估标准,也没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为什么宪法和行政法是一个学科而不是分开的两个学科呢?民法学和商法学为什么要统为一体?为什么环境法学是一个单独的二级学科,而金融法学、信息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不能成为一个单独的二级学科呢?为什么军事法学也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教育法学和科技法学则不是?这十个二级学科是基于生源的报考量,还是基于人才市场的需求量,或是基于某种统一的学术标准而成立的?
现在看来,《学科、专业目录》对法学学科的划分方法到了该重新审视或者是该忽视的时候了。在作者看来,可以说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可以说经济法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个问题本身意义并不大。按照现有的学科定义,学科有以下两重含义:第一是指按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知识体系或门类;第二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WriteZhu('11');(P1429)。如果从前一种意义上来理解“学科”的话,法学可以成为独立的学科,法学是一门独特的解决社会问题、定纷止争的科学,它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推理逻辑、语言符号和知识体系,法学作为一门整体的学科不能分割,而对法学二级学科的划分,无论是民商法学也好,经济法学也好,环境法学也好,其所运用的语言符号、范畴方法、逻辑体系都应该是一致的。是有共同的术语和学术规范的。法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也应该是覆盖各个二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不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范畴和工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各国的法学学位制度只授予法学这一级学位而不授予二级学科学位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而言,经济法不是独立的学科,民商法学不是,刑法学不是,行政法学也不是。如果从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学科”的话,只要是学校基于现实的需要或者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可以设立一个学科。在此意义上,依目前方法将法学内部划分为十个二级学科是可以的,不仅如此,如果有招生与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将法学内部划分出更多的学科。就此角度而言,经济法等二级学科又可以算是独立的学科。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 联系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因此,从学科意义上解读经济法没有多大意义,经济法词义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一部一部具体的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上,应该放在一个一个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案例上。
第三,中国立法、司法实践部门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学观?
中国立法、司法实践部门对经济法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这种解读也是在一定的法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而这些法学观今天看来也应受到现实的挑战。比如,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种提法就是有问题的,由几大部门法构成这一体系也不成立。所谓完善的、一成不变的、尽善尽美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不会存在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数字网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应该说,有关人们与市场的游戏总在重复、变化和创新之中,因此,法律作为游戏规则也永远在重复、变化和创新之中。法律不会一成不变,所谓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当因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导致现有的法律存在漏洞或者缺陷,需要新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时,就应当对现有的立法及时进行废除、修改或者另立新的法律,因此,立法机构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由宪法门类、民商法门类经济法门类等构成的说法也不是一个科学的经济法词义的解读。
另外,从目前中国法院中法庭的设置和法官的分类来解读经济法词义也是有问题的。法院取消经济审判庭的做法不仅受到了所谓“三大”部门法为基本支撑体系的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了法官资源短缺和法官专业化思想的影响。在法官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法院不去治“法官短缺”之本,而是对法官进行专业划分,将法官分为民事法官、刑事法官和行政法官,以此来提高所谓的审判效率,这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也损害了法官作为一个法律人所应有的法学专业素质要求。作为一名法官,其法律理念思维、法律知识结构与逻辑推理能力应该与法学作为一门整体科学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法官应该就是“法”官,,而不应该是民法法官、刑法法官和行政法官。最近最高法院的法官轮换制度——譬如行政审判庭的法官去知识产权庭担任法官——就是对这个结论作出的最好注解。因此,如果我们认识到现有法院中法庭的设置和法官的分类本身就是在司法机关错误的法学观指导下进行的话,那么,可以说法院中取消经济审判庭这种举措并不具备特别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司法部门对经济法词义的解读是权威或无懈可击的。
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对经济法的解读基于其设定了法律人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而影响甚巨,但其法学观来源于《学科、专业目录》又不同于《学科、专业目录》,如“劳动法”在《学科、专业目录》就属于民商法学,但在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却属于经济法学,也没有特别严格的学科划分依据,因此,也不足以为据。
第四,不同法域的“经济法”含义一致吗?
上文中已经举出了不同法域对“经济法”这一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法域中“经济法”的含义并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德国法学承自罗马法,向来主张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主张公法和私法二分,在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中,推崇经济自由、意思自治,排斥国家干预。然而,当社会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一些经济部门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控制。为了消除垄断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国家不得不介入经济生活。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日益介入,形成了与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的另一种经济关系,产生了与调整于等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市民法不同的另一类经济性法律,可以认为,德国对“经济法”进行的解读都是在此前提下展开的。日本的情况与此类似。
在二战后的前苏联,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当时计划统治一切,甚至没有商品经济这个概念。无论是纵的经济关系,还是横的经济关系,都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方面的有计划的直接关系,正是在此基础上,前苏联的主流学派才认为,经济法就是要将它们看成统一的整体而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很显然,对“经济法”如此解读的基础是前苏联统一的社会个义所有制、统一的计划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的经济核算制。
而在英美法国家,向来没有区分公法和私法的传统,也没有计划经济的背景,而且,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传统与大陆法系的范畴体系研究传统有很大差别。“经济法”(EconomicLaw)并不是一独立的法律部门,只是借用其字面含义来指称所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特别是在美国,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美国对于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最为发达的,“EconomicLaw”往往意味着法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法学和经济学的互动更进一步催生了法律经济学这个新生研究领域。由于美国有联邦法和州法的差别,在经济法律规则上也分为联邦的立法与州的立法。反垄断法是美国联邦经济立法的主要研究对象,另外,像商法、合同法和公司法等也都属于“EconomicLaw”,由于近年来英美法系的强势地位以及在市场经济法律方面大陆法系朝向英美法系的融合,似乎“经济法就是与经济相关的法”这种解读更为合理和符合逻辑。
上述论证表明,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导致了各法域对“经济法”的解读并不相同,实际上,不能强求、也不应强求不同的法域对“经济法”有完全相同的理解,经济法一词本身有多种解读,从不同法域“经济法”词义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法”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与经济相关的法。因此,我们一些经济法学者在一个既定的“经济法”框架和视野下,致力于构建所谓经济法学科体系,探求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同的所谓经济法特有的范畴、方法和原则,以图证明经济法的独立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学术偏颇。
三、概念、观点与体系:争议与尴尬
当今中国,经济法的研究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就,部门经济法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我们认识到经济法研究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争议、尴尬、缺陷和不足,而这些缺陷和不足正是其他学科对经济法学科发出质疑的原因所在。下面本文简单梳理一下经济法学界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对经济法理沦研究的整体状况作一简要评析。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 联系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家庭财产分割协议
当下,关于经济法的各种学说很多,这里姑且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以杨紫烜教授和徐杰教授等为代表的“国家协调和调整关系说”
杨紫煊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特定的调整对象既不是一切经济关系、更不是社会关系中的非经济关系,如人身关系、法律关系等,而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即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形成是因为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协调,而国家协调经济运行既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同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国家之手”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体现。国家经济协调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经济运行,目的是使经济运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WriteZhu('1');(P27-35)。
徐杰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市场经济主体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WriteZhu('12');
(二)以李昌麒教授为代表的“需要国家干预说”
该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正是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即国家需要干预的经济关系,主要指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经济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WriteZhu('13');
(三)以史际春教授为代表的“纵横统一说”
该说是在对前苏联的“纵横统一说”进行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参加者所参与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即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纵”不包括非经济的管理关系,国家意志不直接参与或应由当事人自治的企业内部管理关系;“横”不包括公有制组织自由的流转和协作关系,以及其实体权利不受同家直接干预的任何经济关系;“统一”是指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经济和国家意志这二者的统一WriteZhu('3');(P29)。
(四)以张守文教授为代表的“国家调制论说”
毋庸置疑,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对经济法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就经济法的整体研究状况来看,存在下列尴尬、缺陷和不足:
其一,体系不能通达,表现为总论与分论研究脱节。与民法和刑法相比,现在大部分的经济法理论体系都存在总论与分论脱节的问题,总论部分论述得十分抽象,充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范畴;而分论部分则基本上是现行法律条文的照抄、照搬,并不是总论部分自然推出的结果;总论中得出的结论不能解释分论中的法律现象,分论中缺乏相关规定时也无从适用总论中的规定。例如在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所有欲建立自己经济法体系的学者都对经济法的主体进行了论述,然而,这些论述都比较空泛,只是现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的简单堆砌,并不能对企业制度、自然人制度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自然人或者企业在参与经济活动中因主体资格问题发生纠纷时,我们只能在企业法律制度和民事主体制度中寻找解决之道,而无从在经济法总论下的主体理论中求得答案。
其二,作茧自缚,自设障碍,中国现有的经济法学说有不下二十种之多WriteZhu('15');(P16-21),几乎出现“一个学者,一种学说”的局面,一些经济法学者为了搞学科攀比,试图模仿民法、刑法等创建经济法理论体系,一些经济法学者专门研究经济法独有的范畴和调整对象,还有一些经济法学者专门研究一些边缘化的哲学问题,这已经不是在研究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了。甚至一些学者自己设定的命题或者研究的内容完全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如经济法的责任理论研究,一些经济法学者为了证明经济法是与民法、刑法、行政法相并列的独立法律部门,就试图在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之外寻找专属于经济法的经济责任,事实上,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的努力,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时至今日,没有哪一位经济法学者能提出一项能够稍微令人信服的经济法责任形式,所谓的惩罚性赔偿仍没有逃出民事责任的范围,所谓的责令停产停业、罚款等更是典型的行政责任,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经济法需要有独立的责任形态是实践的需求,还是我们主观设置的命题?如果是我们主观设置的命题,我们又怎能保证这个命题就一定是真命题?如果经济法有独立的责任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伪命题,无论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证明这样一个命题,我们不是在自己给自己的研究制造麻烦、设置障碍吗?
其五,理论脱离实践,一些经济法学者热衷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认为这样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基本原则、宗旨理念、范畴体系、研究方法、责任理论等等。然而,这些研究对现实重大问题视而不见,其创建的理论体系严重脱离实践,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很有限。
经济法研究中存在上述问题与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的把握有关,也与现在狭隘的部门法划分有关,当然,更与法学界目前的模糊、甚至错误的学科观有关。当今,我们将有关经济活动的法律机械地分为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等,然而,这样的划分并不具有逻辑必然性,相反还人为割裂了法学学科的完整性,束缚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四、“管制度”经济法与当前经济法理论的研究重点
我更希望经济法学者把理论研究的重心放在有关经济的具体的法律规则和法律问题上,而不要先给自己找到学科定位,甚至为此贡献全部的学术生命。总之,经济法学者不能脱离中国转型期的改革实践,不能脱离中国经济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应该直面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站在学科的最前沿,为中国的改革实践和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法理论的支撑。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 联系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本文关键词: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23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