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基于刑法理论的革新
发布时间:2021-04-20 19:38
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严峻,说明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对环境保护的不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作为保障法的刑法不能很好地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供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研究促进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刑事立法实践离不开刑法理论的指导,而刑法理论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完善,鉴于当今我国的刑法理论中,有的源于惯性而延续着错误,有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刻而不断革新着,有的因落后于时代而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所以,本文对刑法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革新见解,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问题。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九章。导论部分对选题价值和研究现状、“环境犯罪”之内涵与外延、环境犯罪的犯罪学特点、论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和结构安排,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方法等作了限定或说明,以便为展开研究廓清界域。第一章对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其立法不足,首先,现行刑法对环境犯罪的罪的设计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是不少环境犯罪还没有把环境权作为直接客体要件(没有把环境法益独立地纳入刑法法益范畴);对一些严重的环境危害行为没有犯罪化,法网不严(不但表现为缺...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价值和研究现状
二、 本研究的“环境犯罪”之框定
三、 环境犯罪的犯罪学特点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安排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成就与不足
第一节 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沿革
一、 自 1979 年《刑法》颁布至 1997 年刑法修订之前对环境犯罪的规定
二、 97《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状况
三、 97《刑法》颁行至今对于环境犯罪的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二节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评价
一、 现行刑法基本编就了惩治环境犯罪的刑事法网
二、 现行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立法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和环境刑事政策
第一节 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
一、 我国刑事法治的实践选择了“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
二、 “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的含义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刑事政策
一、 我国的环境状况总体形势严峻
二、 环境刑事政策同时受国家环境政策和“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的制约
三、 环境犯罪立法之“严”的把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刑法目的理论的革新和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
第一节 刑法目的应该是保护国家的整体法秩序
一、 刑法立法目的的重要地位及其理论认识的分歧
二、 科学认识刑法目的
三、 我国刑法目的的应然表述
第二节 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
一、 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对刑法立法目的的承继
二、 刑法目的的研究对于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犯罪立法目的的深入探析(环境权的界定)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观是环境权基础观念
一、 环境伦理观的演变
二、 当代环境权的伦理基础
第二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权争议的评析
一、 对环境权主体争议的评析
二、 对环境权内容争议的评析
第三节 环境权理论对于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意义
一、 环境权理论是环境犯罪构成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 将保护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立法目的有助于科学设计环境犯罪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革新和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
第一节 “四要件”优于“三阶层”和“双层控辩”
一、 德日“三阶层”模式的不适合中国
二、 “双层控辩”模式的不适合中国
三、 犯罪构成“四要件”模式的优势
第二节 “四要件说”优于其他的“改良”学说
一、 否定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的“三要件说”不可取
二、 主张把犯罪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合并的“三要件说”无新意
三、 否定犯罪主体要件地位的“三要件说”也不可取
第三节 “四要件”模式的“立体”结构和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
一、 犯罪构成“四要件”模式的“立体”结构
二、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
第四节 犯罪构成各个要件的修正和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
一、 犯罪客体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
二、 犯罪客观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客观要件
三、 犯罪主体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主体要件
四、 犯罪主观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主观要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罪与非罪的界限和环境犯罪与一般环境违法的界分
第一节 犯罪与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行为界限的宏观把握
一、 立法目的的比较
二、 法律调整对象的差异
三、 法律责任性质与制裁方式的不同
第二节 界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微观指标
第三节 对刑法第 13 条“但书”的理解
一、 学界对刑法第 13 条“但书”的不同见解
二、 对于刑法第 13 条“但书”的不同理解涉及的其他重要问题
三、 应该坚持“但出不符合实质犯罪构成之行为说”
第四节 环境犯罪与一般环境违法的界分
一、 犯罪与行政违法的界限较之犯罪与民事违法的界限更难于把握
二、 尊从共性立足个性把握环境犯罪与环境行政违法的界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危险犯形态理论的革新和环境危险犯的立法设置
第一节 危险犯形态理论的革新
一、 关于危险犯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作为既遂的危险犯形态
三、 危险犯形态的罪状设计
第二节 环境危险犯的立法设置
一、 设立环境危险犯首先要弄清“危险”着了什么
二、 环境危险犯的设立范围
三、 环境危险犯的罪状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法律责任理论的革新和环境犯罪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犯罪的法律责任
一、 犯罪产生的各种法律责任及其关系
二、 犯罪的法律责任之配置原则
第二节 环境犯罪之刑事制裁的完善
一、 要改变环境犯罪的刑罚配置轻于其他相关犯罪的总体现状
二、 刑种的完善
三、 刑罚制度的革新
第三节 环境犯罪的民事制裁和行政法律制裁
一、 对第 37 条所规定的法律制裁的正确理解
二、 追究环境犯罪民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的制裁措施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环境犯罪之分则设定的完善
第一节 环境犯罪的立法原则和作为类罪其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
一、 环境犯罪的立法原则
二、 环境犯罪作为一类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对现有环境犯罪的修改
一、 对污染环境罪的修改
二、 对于废物犯罪的修改
三、 对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犯罪的修改
四、 对破坏土地资源犯罪的修改
五、 对矿产资源犯罪的修改
第三节 增设新的环境犯罪
一、 增设噪声污染罪
二、 增设破坏草原罪
三、 增设破坏湿地罪
第四节 “环境犯罪”一章“其他规定”的增设
一、 关于环境危害行为的行为次数和频度的规定
二、 关于环境犯罪资格刑的配置规定
三、 关于犯罪复原制度和限期恢复性环境治理措施规定
四、 关于单位环境犯罪的规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驳“但出符合形式犯罪构成的行为说”[J]. 牛忠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论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之完善[J]. 彭越,李媛辉,赖佳男,王静.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04)
[3]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J]. 刘艳红. 法学. 2011(11)
[4]刑法概念的司法逻辑建构——《刑法》第1条之解读[J]. 刘远. 法学论坛. 2011(05)
[5]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修改的评析[J]. 牛忠志,邢涛. 世纪桥. 2011(15)
[6]刑罚的伦理分析[J]. 曾粤兴,于涛. 法治研究. 2011(08)
[7]刑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以《刑法修正案(八)》为切入点[J]. 贾健,刘远.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1(04)
[8]我国环境刑事立法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 牛忠志,钟家玉. 重庆与世界. 2011(13)
[9]析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修改的罪名[J]. 周道鸾. 法律适用. 2011(05)
[10]论《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之完善[J]. 肖爱,吴正鼎. 时代法学. 2011(02)
博士论文
[1]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 姜俊山.吉林大学 2010
[2]环境犯罪构成研究[D]. 侯艳芳.山东大学 2009
[3]环境刑法的反思与重构[D]. 吕欣.山东大学 2008
[4]论量刑的合理性[D]. 王利荣.西南政法大学 2007
[5]我国刑法犯罪量化要件研究[D]. 路军.吉林大学 2006
[6]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D]. 刘金刚.吉林大学 2006
[7]论刑法的调整对象[D]. 肖洪.西南政法大学 2006
[8]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 杜澎.西南政法大学 2006
[9]生态犯罪立法研究[D]. 刘晓莉.吉林大学 2006
[10]刑法的伦理基础[D]. 张武举.西南政法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责任承担[D]. 刘磊.苏州大学 2010
[2]花生及土壤中丁酰肼、六六六、乙草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与研究[D]. 于军强.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0277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价值和研究现状
二、 本研究的“环境犯罪”之框定
三、 环境犯罪的犯罪学特点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安排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成就与不足
第一节 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沿革
一、 自 1979 年《刑法》颁布至 1997 年刑法修订之前对环境犯罪的规定
二、 97《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状况
三、 97《刑法》颁行至今对于环境犯罪的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二节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评价
一、 现行刑法基本编就了惩治环境犯罪的刑事法网
二、 现行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立法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和环境刑事政策
第一节 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
一、 我国刑事法治的实践选择了“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
二、 “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的含义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刑事政策
一、 我国的环境状况总体形势严峻
二、 环境刑事政策同时受国家环境政策和“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的制约
三、 环境犯罪立法之“严”的把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刑法目的理论的革新和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
第一节 刑法目的应该是保护国家的整体法秩序
一、 刑法立法目的的重要地位及其理论认识的分歧
二、 科学认识刑法目的
三、 我国刑法目的的应然表述
第二节 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
一、 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对刑法立法目的的承继
二、 刑法目的的研究对于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犯罪立法目的的深入探析(环境权的界定)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观是环境权基础观念
一、 环境伦理观的演变
二、 当代环境权的伦理基础
第二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权争议的评析
一、 对环境权主体争议的评析
二、 对环境权内容争议的评析
第三节 环境权理论对于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意义
一、 环境权理论是环境犯罪构成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 将保护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立法目的有助于科学设计环境犯罪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革新和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
第一节 “四要件”优于“三阶层”和“双层控辩”
一、 德日“三阶层”模式的不适合中国
二、 “双层控辩”模式的不适合中国
三、 犯罪构成“四要件”模式的优势
第二节 “四要件说”优于其他的“改良”学说
一、 否定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的“三要件说”不可取
二、 主张把犯罪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合并的“三要件说”无新意
三、 否定犯罪主体要件地位的“三要件说”也不可取
第三节 “四要件”模式的“立体”结构和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
一、 犯罪构成“四要件”模式的“立体”结构
二、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
第四节 犯罪构成各个要件的修正和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
一、 犯罪客体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
二、 犯罪客观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客观要件
三、 犯罪主体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主体要件
四、 犯罪主观要件的完善和环境犯罪的主观要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罪与非罪的界限和环境犯罪与一般环境违法的界分
第一节 犯罪与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行为界限的宏观把握
一、 立法目的的比较
二、 法律调整对象的差异
三、 法律责任性质与制裁方式的不同
第二节 界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微观指标
第三节 对刑法第 13 条“但书”的理解
一、 学界对刑法第 13 条“但书”的不同见解
二、 对于刑法第 13 条“但书”的不同理解涉及的其他重要问题
三、 应该坚持“但出不符合实质犯罪构成之行为说”
第四节 环境犯罪与一般环境违法的界分
一、 犯罪与行政违法的界限较之犯罪与民事违法的界限更难于把握
二、 尊从共性立足个性把握环境犯罪与环境行政违法的界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危险犯形态理论的革新和环境危险犯的立法设置
第一节 危险犯形态理论的革新
一、 关于危险犯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作为既遂的危险犯形态
三、 危险犯形态的罪状设计
第二节 环境危险犯的立法设置
一、 设立环境危险犯首先要弄清“危险”着了什么
二、 环境危险犯的设立范围
三、 环境危险犯的罪状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法律责任理论的革新和环境犯罪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犯罪的法律责任
一、 犯罪产生的各种法律责任及其关系
二、 犯罪的法律责任之配置原则
第二节 环境犯罪之刑事制裁的完善
一、 要改变环境犯罪的刑罚配置轻于其他相关犯罪的总体现状
二、 刑种的完善
三、 刑罚制度的革新
第三节 环境犯罪的民事制裁和行政法律制裁
一、 对第 37 条所规定的法律制裁的正确理解
二、 追究环境犯罪民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的制裁措施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环境犯罪之分则设定的完善
第一节 环境犯罪的立法原则和作为类罪其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
一、 环境犯罪的立法原则
二、 环境犯罪作为一类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对现有环境犯罪的修改
一、 对污染环境罪的修改
二、 对于废物犯罪的修改
三、 对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犯罪的修改
四、 对破坏土地资源犯罪的修改
五、 对矿产资源犯罪的修改
第三节 增设新的环境犯罪
一、 增设噪声污染罪
二、 增设破坏草原罪
三、 增设破坏湿地罪
第四节 “环境犯罪”一章“其他规定”的增设
一、 关于环境危害行为的行为次数和频度的规定
二、 关于环境犯罪资格刑的配置规定
三、 关于犯罪复原制度和限期恢复性环境治理措施规定
四、 关于单位环境犯罪的规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驳“但出符合形式犯罪构成的行为说”[J]. 牛忠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论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之完善[J]. 彭越,李媛辉,赖佳男,王静.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04)
[3]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J]. 刘艳红. 法学. 2011(11)
[4]刑法概念的司法逻辑建构——《刑法》第1条之解读[J]. 刘远. 法学论坛. 2011(05)
[5]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修改的评析[J]. 牛忠志,邢涛. 世纪桥. 2011(15)
[6]刑罚的伦理分析[J]. 曾粤兴,于涛. 法治研究. 2011(08)
[7]刑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以《刑法修正案(八)》为切入点[J]. 贾健,刘远.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1(04)
[8]我国环境刑事立法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 牛忠志,钟家玉. 重庆与世界. 2011(13)
[9]析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修改的罪名[J]. 周道鸾. 法律适用. 2011(05)
[10]论《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之完善[J]. 肖爱,吴正鼎. 时代法学. 2011(02)
博士论文
[1]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 姜俊山.吉林大学 2010
[2]环境犯罪构成研究[D]. 侯艳芳.山东大学 2009
[3]环境刑法的反思与重构[D]. 吕欣.山东大学 2008
[4]论量刑的合理性[D]. 王利荣.西南政法大学 2007
[5]我国刑法犯罪量化要件研究[D]. 路军.吉林大学 2006
[6]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D]. 刘金刚.吉林大学 2006
[7]论刑法的调整对象[D]. 肖洪.西南政法大学 2006
[8]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 杜澎.西南政法大学 2006
[9]生态犯罪立法研究[D]. 刘晓莉.吉林大学 2006
[10]刑法的伦理基础[D]. 张武举.西南政法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责任承担[D]. 刘磊.苏州大学 2010
[2]花生及土壤中丁酰肼、六六六、乙草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与研究[D]. 于军强.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15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