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愿服务权的立法保障
发布时间:2021-05-27 11:42
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权是在志愿服务基础上的深化,是解决志愿服务立法的基础性问题。自愿服务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个人都有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的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当创造条件帮助公民实现;另一方面公民有从国家、社会、他人享受以志愿服务形式存在帮助的权利。这一定义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两方面将社会权和弱势群体保障权完美结合。志愿服务权是社会权,是保障弱势群体的保障权。志愿服务权的立法保障是维护公民基本人权的需要,也是公民服务社会的需要。我国各个省、市存在志愿服务立法,但缺乏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不利于平等保障志愿者的利益。我国的志愿服务立法存在志愿者主体单一、法律责任规定过于简单、志愿服务组织的性质界定模糊、志愿者承担法律责任的限制以及志愿者出境服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志愿者合法权益的实现,以及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为了弥补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缺陷、解决“志愿失灵”问题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我国急需完善志愿服务立法。为此,我们应当放宽志愿者的年龄条件,实现志愿者的广泛性;应当明确志愿服务组织的主体性质,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独立性;应当详...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志愿服务权的理论界定
2.1 有关志愿服务的界定
2.1.1 志愿服务的概念
2.1.2 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2.1.3 志愿服务非无因管理
2.2 有关志愿服务权的概念及性质
2.2.1 志愿服务权的概念
2.2.2 志愿服务权的人权、宪法依据
2.2.3 志愿服务权的性质
第3章 我国志愿服务权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现状
3.2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
3.2.2 主体过于单一
3.2.3 立法粗糙原则性法条居多
3.2.4 法律责任规定过于简单
3.2.5 志愿服务组织的性质界定模糊
3.2.6 没有对志愿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进行明确规定
3.2.7 没有规定志愿者出境从事志愿服务
第4章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及措施
4.1 志愿服务立法完善的必要性
4.1.1 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4.1.2 弥补“志愿失灵”的需要
4.1.3 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4.1.4 与国际社会实现志愿服务交流的需要
4.1.5 顺应民意的需要
4.2 志愿服务立法的完善
4.2.1 关于志愿者的年龄条件
4.2.2 明确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主体性质
4.2.3 详细规定志愿服务中出现的法律责任
4.2.4 建立志愿者承担法律责任限制制度
4.2.5 建立志愿者涉外志愿服务法律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志愿服务主体法律关系探讨[J]. 王红艳,罗锐.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2]志愿服务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 肖金明.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8)
[3]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J]. 孙婷.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7)
[4]新视角比较中西方志愿服务[J]. 陈广锐.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0)
[5]谈谈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必要性与紧迫性——由汶川地震中志愿服务引发的思考[J]. 蔡路.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6]活动·项目·事业——从学雷锋到志愿服务看共青团事业的发展[J]. 胡献忠.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2)
[7]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法治化[J]. 陈卓.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01)
[8]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徐柳. 学术研究. 2008(05)
[9]中国志愿者出境从事志愿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 李敏. 行政与法. 2008(04)
[10]佛教慈善思想的内涵[J]. 郑碧强. 中国宗教. 2007(06)
本文编号:3207500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志愿服务权的理论界定
2.1 有关志愿服务的界定
2.1.1 志愿服务的概念
2.1.2 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2.1.3 志愿服务非无因管理
2.2 有关志愿服务权的概念及性质
2.2.1 志愿服务权的概念
2.2.2 志愿服务权的人权、宪法依据
2.2.3 志愿服务权的性质
第3章 我国志愿服务权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现状
3.2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
3.2.2 主体过于单一
3.2.3 立法粗糙原则性法条居多
3.2.4 法律责任规定过于简单
3.2.5 志愿服务组织的性质界定模糊
3.2.6 没有对志愿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进行明确规定
3.2.7 没有规定志愿者出境从事志愿服务
第4章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及措施
4.1 志愿服务立法完善的必要性
4.1.1 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4.1.2 弥补“志愿失灵”的需要
4.1.3 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4.1.4 与国际社会实现志愿服务交流的需要
4.1.5 顺应民意的需要
4.2 志愿服务立法的完善
4.2.1 关于志愿者的年龄条件
4.2.2 明确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主体性质
4.2.3 详细规定志愿服务中出现的法律责任
4.2.4 建立志愿者承担法律责任限制制度
4.2.5 建立志愿者涉外志愿服务法律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志愿服务主体法律关系探讨[J]. 王红艳,罗锐.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2]志愿服务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 肖金明.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8)
[3]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J]. 孙婷.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7)
[4]新视角比较中西方志愿服务[J]. 陈广锐.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0)
[5]谈谈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必要性与紧迫性——由汶川地震中志愿服务引发的思考[J]. 蔡路.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6]活动·项目·事业——从学雷锋到志愿服务看共青团事业的发展[J]. 胡献忠.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2)
[7]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法治化[J]. 陈卓.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01)
[8]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徐柳. 学术研究. 2008(05)
[9]中国志愿者出境从事志愿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 李敏. 行政与法. 2008(04)
[10]佛教慈善思想的内涵[J]. 郑碧强. 中国宗教. 2007(06)
本文编号:3207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0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