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间接正犯立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5 01:10
  作为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间接正犯概念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法学,并于十九世纪末由德国刑法学者确立。此后,随着德国刑法思想的输出,间接正犯理论得到了大陆法系国家的认同,并在各国的刑法中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了确认。同时,虽然英美法系国家没有“间接正犯”这一概念,但却基于间接正犯的当罚性产生了与间接正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无辜代理人制度”,甚至将其上升到了立法的层面。这也就是说,间接正犯理论已经为各国法学家所关注,并且已经被许多国家或以立法、或以判例的形式予以了承认。但反观我国,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我国首次触及到间接正犯这一概念的是1984年陈兴良教授发表的一篇有关间接正犯的文章,并且直到1998年才有了第一部关于间接正犯的专著。另外,虽然间接正犯理论已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且关于介绍间接正犯理论的文章也越为越多,但鲜有学者关注其在我国的立法问题。而最主要的就是,时至今日,尽管我国已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但间接正犯却从未上升到立法的层面,进入我国的刑法体系。然而,对于我国刑法而言,将间接正犯以立法的形式在我国的刑法体系中予以确立是一项突破性的进展—...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间接正犯基本理论概述
    (一) 间接正犯的法律界定
        1. 正犯
        2. 间接正犯
    (二) 间接正犯之正犯性
        1. 间接正犯正犯性的理论学说与分析
        2. 间接正犯正犯性的依据
    (三) 间接正犯的类型
        1. 利用不具备犯罪客体要件者实施犯罪
        2. 利用不具备犯罪主体要件者实施犯罪
        3. 利用不具备犯罪主观要件者实施犯罪
        4. 利用不具备犯罪客观要件者实施犯罪
        5. 利用不发生共犯关系者实施犯罪
二、国外相关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英美法系的"无辜代理人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英美法系的"无辜代理人制度"
        2. "无辜代理人制度"的立法例
        3. 美国关于"无辜代理人制度"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二)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间接正犯的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间接正犯的立法
        2.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间接正犯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三、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必要性
        1. 间接正犯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2.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
        3.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能够使罪刑法定原则得到更好的实现
        4.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有助于维护我国刑法的尊严与权威
    (二)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的可行性
        1. 从法律传承的角度看,间接正犯符合中国传统刑法精神
        2. 从我国刑法立法沿革来看,间接正犯与现存刑法的相关制度并不冲突
        3. 从立法技术上看,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是可能的
        4. 从司法实践上看,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亦是可行的
四、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的具体构想
    (一) 立法模式
        1. 我国现存之刑法立法模式
        2. 将间接正犯引入我国刑事立法所采用之模式
    (二) 间接正犯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1. 间接正犯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2. 正犯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三) 规定间接正犯之法条的具体构想
        1. 规定正犯之法条的具体构想
        2. 规定间接正犯之法条的具体构想
    (四) 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修改的问题
        1. 小节标题之修改
        2. 现行刑法中第25条关于"共同犯罪"之规定的修改
        3. 现行刑法中主犯、从犯、胁从犯之规定的修改
        4. 现行刑法中第29条关于"教唆犯"之规定的修改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间接正犯的着手[J]. 张永江,舒洪水.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8(02)
[2]间接正犯类型研究[J]. 严丽丽.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01)
[3]对间接正犯的再思考[J]. 曾白玉.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7(11)
[4]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 郝伏晨.  东方企业文化. 2007(11)
[5]关于“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的理解与适用[J]. 肖吕宝.  政法学刊. 2007(05)
[6]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下间接正犯的泛化及其反思[J]. 王志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 张凯,张殿军.  红河学院学报. 2006(06)
[8]论间接正犯之范围[J]. 刘士心.  法商研究. 2006(03)
[9]刑法第403条第2款规定争议问题研究[J]. 杨凯.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03)
[10]大陆法系间接正犯研究思路透析——质疑间接正犯概念之“替补性”观点[J]. 赵香如.  河北法学. 2004(10)

硕士论文
[1]间接正犯问题探析[D]. 卫邮松.西南政法大学 2007
[2]间接正犯研究[D]. 陈志刚.河南大学 2006
[3]间接正犯的比较考察[D]. 陈长城.厦门大学 2006
[4]间接正犯基本理论研究[D]. 曹希国.山东大学 2006
[5]间接正犯概念之分析[D]. 杨丰吉.华东政法学院 2005
[6]间接正犯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 韩建祥.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48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48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