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盗窃罪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2 12:59
盗窃罪是一种常见的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盗窃罪立法也因日趋滞后于社会现实而显露出了一些缺陷。例如,将主体范围限定为自然人,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偏高;对犯罪对象范围规定得过于狭窄;行为方式认定标准不够清晰;法定刑的设置也不够合理等等。作为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着广泛影响的犯罪,盗窃罪理应得到相关立法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状况。立足于上述背景,笔者在结合一些具体案例的基础上,先对盗窃罪进行一系列刑法学分析,然后对我国盗窃罪的立法现状进行论述与评析,最后提出了完善与改革盗窃罪立法的一系列改革设想。全文共约3万字,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列举一系列新型盗窃犯罪案件,以此展开分析,提出当前我国盗窃罪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单位能否成为盗窃罪的主体?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能否成为盗窃罪主体?盗窃他人合法或非法占有的财产,是否也可以定盗窃罪?当不动产、无形财产、虚拟财产等被盗窃时,如何予以保护?第一章对盗窃罪进行概括论述,在简要分析了盗窃罪的本质和犯罪构成后,分别从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预防犯罪的目的以及被害人的角度四个方面对新型盗窃案件展开刑法学分析。第二章对我国盗窃...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写作思路
一、盗窃罪概述
(一) 盗窃罪的本质
(二) 关于我国盗窃罪犯罪构成的概述
(三) 新型盗窃案件的刑法学分析
1. 从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分析
2. 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3. 从预防犯罪的目的分析
4. 从被害人的角度分析
二、关于我国盗窃罪立法中的若干问题
(一) 关于盗窃主体的立法问题
1. 只规定了自然人主体
2. 未成年人入罪年龄偏高
(二) 关于盗窃罪客体及对象问题
1. 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欠妥
2. 犯罪对象的界定狭窄
(三) 关于盗窃罪客观方面的界定问题
1. 对行为方式的规定片面
2. 对“多次盗窃”的规定不科学
(四) 盗窃罪法定刑偏重
三、关于我国盗窃罪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盗窃罪主体的思考
1. 增加单位主体
2. 未成年人入罪的年龄问题
(二) 关于盗窃罪客体及对象的思考
1. 犯罪客体认定的合理化
2. 立法中对犯罪对象予以列举或者解释说明
(三) 关于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思考
1. 行为手段规定的全面化
2. 犯罪认定标准的具体化
(四) 盗窃罪法定刑设计的合理化
1. 刑种设置的理性化
2. 特定情节中的刑罚规定问题
(五) 将亲告制度引入盗窃罪诉讼的构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J]. 李世栋.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8(08)
[2]关于虚拟财产性质的案例分析[J]. 刘庆华,李佳. 中国检察官. 2007(06)
[3]刑法基本原则的困惑与解读[J]. 欧锦雄.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6(06)
[4]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保护浅探[J]. 程婷,周员凡.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5]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 赵占领. 信息网络安全. 2004(05)
[6]论亲告罪的范围[J]. 安翱.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01)
[7]单位盗窃:刑法面临的新课题[J]. 傅达林. 法学杂志. 2002(05)
[8]对我国刑罚目的之理性审视[J]. 韩轶.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9]对盗窃罪客体要件的再探讨[J]. 齐文远,张克文.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0(01)
[10]强奸罪本质与特征之我见[J]. 许利飞.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1999(04)
硕士论文
[1]盗窃罪疑难问题研究[D]. 戴善梅.苏州大学 2006
[2]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D]. 陈靖麒.华东政法学院 2006
[3]盗窃罪犯罪对象研究[D]. 宋炎辉.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0513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写作思路
一、盗窃罪概述
(一) 盗窃罪的本质
(二) 关于我国盗窃罪犯罪构成的概述
(三) 新型盗窃案件的刑法学分析
1. 从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分析
2. 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3. 从预防犯罪的目的分析
4. 从被害人的角度分析
二、关于我国盗窃罪立法中的若干问题
(一) 关于盗窃主体的立法问题
1. 只规定了自然人主体
2. 未成年人入罪年龄偏高
(二) 关于盗窃罪客体及对象问题
1. 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欠妥
2. 犯罪对象的界定狭窄
(三) 关于盗窃罪客观方面的界定问题
1. 对行为方式的规定片面
2. 对“多次盗窃”的规定不科学
(四) 盗窃罪法定刑偏重
三、关于我国盗窃罪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盗窃罪主体的思考
1. 增加单位主体
2. 未成年人入罪的年龄问题
(二) 关于盗窃罪客体及对象的思考
1. 犯罪客体认定的合理化
2. 立法中对犯罪对象予以列举或者解释说明
(三) 关于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思考
1. 行为手段规定的全面化
2. 犯罪认定标准的具体化
(四) 盗窃罪法定刑设计的合理化
1. 刑种设置的理性化
2. 特定情节中的刑罚规定问题
(五) 将亲告制度引入盗窃罪诉讼的构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J]. 李世栋.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8(08)
[2]关于虚拟财产性质的案例分析[J]. 刘庆华,李佳. 中国检察官. 2007(06)
[3]刑法基本原则的困惑与解读[J]. 欧锦雄.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6(06)
[4]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保护浅探[J]. 程婷,周员凡.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5]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 赵占领. 信息网络安全. 2004(05)
[6]论亲告罪的范围[J]. 安翱.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01)
[7]单位盗窃:刑法面临的新课题[J]. 傅达林. 法学杂志. 2002(05)
[8]对我国刑罚目的之理性审视[J]. 韩轶.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9]对盗窃罪客体要件的再探讨[J]. 齐文远,张克文.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0(01)
[10]强奸罪本质与特征之我见[J]. 许利飞.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1999(04)
硕士论文
[1]盗窃罪疑难问题研究[D]. 戴善梅.苏州大学 2006
[2]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D]. 陈靖麒.华东政法学院 2006
[3]盗窃罪犯罪对象研究[D]. 宋炎辉.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0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6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