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07:19
我国现行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提供了严厉打击涉黑犯罪的基本框架,并在迄今为止的两次“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涉黑犯罪的复杂性和有关立法、解释的不足,加之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的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上,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争议,有的甚至影响到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打击力度。因此,系统地探讨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就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勾画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的涵义、渊源、价值、演化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及其疑难问题,即: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三种基本的涉黑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及刑事责任;关于境外黑社会组织在境内活动等有关行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的刑事责任等。并从理论研究、法律制定、判例指导三个角度提出了的立法完善建议。特别在法律制定方面,笔者建议进一步明确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提高主刑档次、增加财产刑和增加“资助黑社会性质活动罪”的罪名,从而达到更好地打击和防范此类犯罪的目的。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理分析
(一)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涵义
(二)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渊源
(三)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价值
1、价值种类
2、实现方式
二、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演进
(一)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沿革
1、萌芽期:1993 年《广东省惩处黑社会组织活动规定》等地方性立法
2、初创期:1997 年刑法
3、第一次发展期:1998 年《六部委规定》2000年《最高法院解释》
4、第二次发展期:2002 年《全国人大解释》
(二)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走向
1、境外反黑社会组织的立法简介
2、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走向
三、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适用
(一) 一般适用
1、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
2、关于三种基本的涉黑行为
(二) 特别适用
1、关于境外黑社会组织在境内活动的有关行为
2、关于介绍、教唆、胁迫他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
3、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行为和恐怖组织实施黑社会性质的行为
4、关于雇佣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犯罪的行为
5、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的刑事责任
四、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完善
(一) 深化理论研究
(二) 制定单行法律
1、实体部分
2、程序部分
(三) 加强判例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防范对策[J]. 翟金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2]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趋势分析[J]. 王存奎,孙先伟.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04)
[3]试论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立法对策[J]. 范宏飞.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4]论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与形成原因[J]. 甘清华.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5]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趋势及其治理[J]. 徐仲成.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02)
[6]我国黑社会犯罪发展趋势浅析[J]. 王存奎. 犯罪研究. 2005(02)
[7]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疑难问题新探[J]. 杨毓显.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5(01)
[8]湖南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打防对策探讨[J]. 黄立.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9]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J]. 靳高风.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10]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界定的一些认识[J]. 曹喆.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本文编号:3317147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理分析
(一)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涵义
(二)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渊源
(三)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价值
1、价值种类
2、实现方式
二、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演进
(一)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沿革
1、萌芽期:1993 年《广东省惩处黑社会组织活动规定》等地方性立法
2、初创期:1997 年刑法
3、第一次发展期:1998 年《六部委规定》2000年《最高法院解释》
4、第二次发展期:2002 年《全国人大解释》
(二) 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走向
1、境外反黑社会组织的立法简介
2、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走向
三、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适用
(一) 一般适用
1、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
2、关于三种基本的涉黑行为
(二) 特别适用
1、关于境外黑社会组织在境内活动的有关行为
2、关于介绍、教唆、胁迫他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
3、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行为和恐怖组织实施黑社会性质的行为
4、关于雇佣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犯罪的行为
5、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的刑事责任
四、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完善
(一) 深化理论研究
(二) 制定单行法律
1、实体部分
2、程序部分
(三) 加强判例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防范对策[J]. 翟金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2]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趋势分析[J]. 王存奎,孙先伟.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04)
[3]试论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立法对策[J]. 范宏飞.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4]论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与形成原因[J]. 甘清华.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5]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趋势及其治理[J]. 徐仲成.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02)
[6]我国黑社会犯罪发展趋势浅析[J]. 王存奎. 犯罪研究. 2005(02)
[7]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疑难问题新探[J]. 杨毓显.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5(01)
[8]湖南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打防对策探讨[J]. 黄立.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9]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J]. 靳高风.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10]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界定的一些认识[J]. 曹喆.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本文编号:3317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1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