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
发布时间:2021-09-15 14:20
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以道路交通为视点,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主张刑法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独立评价,在介绍国外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经验和国内理论界之完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构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修改现行交通肇事罪、增设交通肇事后故意逃逸罪、增设交通肇事后过失逃逸罪的刑事立法完善构想。全文由引言、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必要性、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结语等五部分组成,行文约4万字。引言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指出了以道路交通安全为视点研究交通肇事罪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合理性。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部分,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标准、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的法定义务、交通肇事后逃逸者的范围、主观心理态度和逃逸目的等几个方面论证了理论界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所作界定的不准确,提出了从一般意义和刑法意义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不同定义。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必要性部分,明确了逃逸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并主张...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
第一节 我国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不同定义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类的标准
第三节 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义务
第四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的范围及主观心理态度
第五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逃逸目的
第六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第二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
第三节 现行《刑法》第113条之主要不足
第三章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
第一节 外国和台湾地区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设置的主要罪名
第二节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立法完善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在刑法中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立法完善的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作为性质[J]. 刘淑莲. 法学杂志. 2005(02)
[2]200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J]. 道路交通管理. 2005(01)
[3]浅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犯罪化[J]. 程和友.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4(04)
[4]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探讨[J]. 张晶,赵静. 安徽大学学报. 2004(05)
[5]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J]. 冯金银. 政法论坛. 2004(04)
[6]论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J]. 殷磊.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04)
[7]“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刍议[J]. 潘永建.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02)
[8]交通肇事后逃逸立法缺陷与完善[J]. 李朝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交通肇事犯罪疑难问题探讨[J]. 喻红粉. 南都学坛. 2004(02)
[10]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定性之检讨[J]. 张建新.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S1)
硕士论文
[1]交通肇事罪研究[D]. 梁海涛.北京大学 2005
[2]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研究[D]. 刘建烨.郑州大学 2005
[3]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研究[D]. 周素文.郑州大学 2005
[4]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D]. 杨承栋.郑州大学 2005
[5]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D]. 邱广木.武汉大学 2004
[6]交通肇事罪中逃逸问题研究[D]. 谭志伟.武汉大学 2004
[7]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龙在飞.湘潭大学 2004
[8]交通肇事罪研究[D]. 黄润恒.湘潭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6236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
第一节 我国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不同定义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类的标准
第三节 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义务
第四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的范围及主观心理态度
第五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逃逸目的
第六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第二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
第三节 现行《刑法》第113条之主要不足
第三章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
第一节 外国和台湾地区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设置的主要罪名
第二节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立法完善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在刑法中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立法完善的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作为性质[J]. 刘淑莲. 法学杂志. 2005(02)
[2]200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J]. 道路交通管理. 2005(01)
[3]浅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犯罪化[J]. 程和友.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4(04)
[4]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探讨[J]. 张晶,赵静. 安徽大学学报. 2004(05)
[5]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J]. 冯金银. 政法论坛. 2004(04)
[6]论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J]. 殷磊.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04)
[7]“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刍议[J]. 潘永建.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02)
[8]交通肇事后逃逸立法缺陷与完善[J]. 李朝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交通肇事犯罪疑难问题探讨[J]. 喻红粉. 南都学坛. 2004(02)
[10]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定性之检讨[J]. 张建新.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S1)
硕士论文
[1]交通肇事罪研究[D]. 梁海涛.北京大学 2005
[2]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研究[D]. 刘建烨.郑州大学 2005
[3]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研究[D]. 周素文.郑州大学 2005
[4]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D]. 杨承栋.郑州大学 2005
[5]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D]. 邱广木.武汉大学 2004
[6]交通肇事罪中逃逸问题研究[D]. 谭志伟.武汉大学 2004
[7]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龙在飞.湘潭大学 2004
[8]交通肇事罪研究[D]. 黄润恒.湘潭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6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9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