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7 16:15
本文主要用来说明如何在知识产权方式下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软件。许多国家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模式、保护范围等问题都存在很大争议。笔者作出自己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立法保护的分类。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模式是与计算机软件的分散立法模式相对应,后又将分散立法模式分为商业秘密法方式、版权法方式、专利法方式。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模式又分为混合方式和“软件权”方式。如下图所示:目前国际社会和我国主要采用分散立法模式对其进行保护,但是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专利法等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会造成对于其基本原则的破坏,导致体系混乱。通过专门立法模式,创设“软件权”得方式来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软件,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引发笔者写本文的原因。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描述计算机软件的范畴、法律特征。然后介绍国际上对计算机软件的历史实践。最后指出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如何完善。第二章描述用分散立法下保护模式的商业秘密法方式、版权法方式、专利法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优点和缺点。以此来说明采取这些方式弊端太严重,即使综合运用,弊端也同时存在,所以分散立法模式不可取。第三章描述计算机软件...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概述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的范畴和法律特征
一、计算机软件的范畴
二、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国际上对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历史实践
一、分散立法保护模式
二、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第三节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现状
二、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第二章 分散立法下计算机软件保护分析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法保护方式
一、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法保护方式的现状
二、商业秘密法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优势
三、商业秘密法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局限
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法保护方式
一、计算机软件版权法保护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
二、计算机软件版权法保护方式的缺陷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法保护方式
一、计算机软件专利法保护方式强势发展的原因
二、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法保护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计算机软件分散立法评析
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保护的法理学分析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之争
一、反对者的意见
二、支持者的建议
第二节 专门立法保护模式的价值
一、现行立法中的价值
二、专门立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价值
第三节 模式选择的价值分析
一、“初始选择”与“二次选择”
二、由效率追求向正义追求的转变
三、正义追求要求保护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计算机软件特征
四、采取专门立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最优“二次选择”
第四章 软件权的理论构架
第一节 计算机专门立法的核心是创制“软件权”
一、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分析
二、创立“软件权”的理论依据
三、专门立法模式中的两种方式的区别
第二节 关于“软件权”的立法构架
一、“软件权”的立法原则——充分体现利益平衡原则
二、“软件权”的权利范围——确认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原则并做出限制
三、“软件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与计算机软件商业寿命相符的保护期限
四、“软件权”的权利取得——设立软件的注册备案制度
五、“软件权”的法律责任——降低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J]. 冯晓青. 政法论坛. 2006(06)
[2]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模式新探[J]. 王静,高瑜. 经济论坛. 2006(09)
[3]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分析[J]. 姜孟升,考政揩. 甘肃农业. 2006(02)
[4]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J]. 曹新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6)
[5]知识产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研究[J]. 冯晓青. 南都学坛. 2004(03)
[6]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J]. 冯晓青. 知识产权. 2003(06)
[7]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经济学分析[J]. 张晋静. 电子知识产权. 2003(07)
[8]试析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的途径[J]. 吴道霞.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论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创造性标准——美、日、欧三方专利审查之比较[J]. 张平. 知识产权. 2003(01)
[10]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J]. 钟强. 社会科学. 2002(12)
本文编号:3670636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概述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的范畴和法律特征
一、计算机软件的范畴
二、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国际上对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历史实践
一、分散立法保护模式
二、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第三节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现状
二、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第二章 分散立法下计算机软件保护分析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法保护方式
一、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法保护方式的现状
二、商业秘密法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优势
三、商业秘密法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局限
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法保护方式
一、计算机软件版权法保护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
二、计算机软件版权法保护方式的缺陷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法保护方式
一、计算机软件专利法保护方式强势发展的原因
二、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法保护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计算机软件分散立法评析
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保护的法理学分析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专门立法之争
一、反对者的意见
二、支持者的建议
第二节 专门立法保护模式的价值
一、现行立法中的价值
二、专门立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价值
第三节 模式选择的价值分析
一、“初始选择”与“二次选择”
二、由效率追求向正义追求的转变
三、正义追求要求保护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计算机软件特征
四、采取专门立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最优“二次选择”
第四章 软件权的理论构架
第一节 计算机专门立法的核心是创制“软件权”
一、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分析
二、创立“软件权”的理论依据
三、专门立法模式中的两种方式的区别
第二节 关于“软件权”的立法构架
一、“软件权”的立法原则——充分体现利益平衡原则
二、“软件权”的权利范围——确认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原则并做出限制
三、“软件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与计算机软件商业寿命相符的保护期限
四、“软件权”的权利取得——设立软件的注册备案制度
五、“软件权”的法律责任——降低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J]. 冯晓青. 政法论坛. 2006(06)
[2]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模式新探[J]. 王静,高瑜. 经济论坛. 2006(09)
[3]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分析[J]. 姜孟升,考政揩. 甘肃农业. 2006(02)
[4]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J]. 曹新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6)
[5]知识产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研究[J]. 冯晓青. 南都学坛. 2004(03)
[6]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J]. 冯晓青. 知识产权. 2003(06)
[7]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经济学分析[J]. 张晋静. 电子知识产权. 2003(07)
[8]试析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的途径[J]. 吴道霞.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论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创造性标准——美、日、欧三方专利审查之比较[J]. 张平. 知识产权. 2003(01)
[10]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J]. 钟强. 社会科学. 2002(12)
本文编号:3670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7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