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死刑制度的立法特征 ——基于《大清律例》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2 16:28
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中最为悠久的刑罚,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废除死刑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在法典中废除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不再适用死刑。作为死刑大国,中国的死刑制度改革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死刑制度逐渐走入到域内外的研究范围当中。目前学界对传统死刑制度的研究重点仍局限在条文应用、罪名个论等方面,对死刑整体特征把握稍显不足。为此,本文以《大清律例》为研究素材,对清律中673项涉死条款进行统计,对条款中的主体身份、刑法种类的要素展开研究。《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详绎明律,参以国制”的编纂思想使其称为传统法律制度的典型代表。为了更好的把握清代死刑制度的整体特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对《大清律例》中的涉死条款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为文献回顾,主要是从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阶段介绍中国的死刑制度,并对域内外有关传统死刑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上溯先秦的中国死刑可谓渊源流畅,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使其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章从时间维度对中国死刑进行梳理,描绘了死刑制度在中华大地的发展脉络。文献分析显示,当代中国在立法上削减涉死罪...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古典中国的死刑制度
1.1.2 近代以来的死刑制度
1.2 学术追踪
1.2.1 当代死刑的研究动态
1.2.2 近代死刑的研究动态
1.2.3 清代死刑的研究动态
2.研究资料与设计
2.1 资料概览
2.1.1 素材选择
2.1.2 素材概览
2.2 研究设计
2.2.1 问题提出
2.2.2 研究问题
2.2.3 研究方法
3.《大清律例》中涉死条款的整体分布
3.1 律例篇目中的死刑
3.1.1 类别概述
3.1.2 分布概览
3.2 杂犯死罪
3.2.1 分布概览
3.2.2 涉及罪名
3.3 实犯死罪
3.3.1 分布概览
3.3.2 涉及罪名
3.4 刑种的分布
3.4.1 杂犯斩、绞
3.4.2 绞监候
3.4.3 斩监侯
3.4.4 绞立决
3.4.5 斩立决
3.4.6 凌迟
4.涉死条款中的主体信息
4.1 主体身份
4.1.1 分布概览
4.1.2 各篇分布
4.2 具体条款
4.2.1 名例律
4.2.2 礼律
4.2.3 吏律
4.2.4 户律
4.2.5 兵律
4.2.6 刑律
4.3 刑律中的宗族主体
4.3.1 身份构成
4.3.2 具体罪名
5.涉死条款中的共同犯罪
5.1 共犯概览
5.1.1 清代共犯
5.1.2 整体分布
5.2 具体条款
5.2.1 吏律
5.2.2 礼律
5.2.3 户律
5.2.4 兵律
5.2.5 刑律
6.涉死条款中的危害结果
6.1 人身类危害结果
6.1.1 人身类危害结果数据分布
6.1.2 人身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6.2 财产类危害结果
6.2.1 财产类危害结果数据分布
6.2.2 财产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6.3 聚众类危害结果
6.3.1 聚众类危害结果的分布
6.3.2 聚众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6.4 其他类危害结果
6.4.1 其他类危害结果的分布
6.4.2 其他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7.死刑的附加处罚与援减条款
7.1 附加处罚
7.1.1 附加刑罚概览
7.1.2 附加刑罚详细分布
7.2 援减条款
7.2.1 援减条款分布概览
7.2.2 援减条款详细分布
8.法益相似的部分罪名探讨
8.1 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8.1.1 “谋反大逆”
8.1.2 “谋叛”
8.1.3 “盘诣奸细”
8.2 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
8.2.1 “谋杀人”与“杀一家三人”
8.2.2 “略人略卖人”
8.2.3 “投匿名文书告人罪”
8.2.4 “诬告”
8.3 侵犯财产安全类犯罪
8.3.1 “白昼抢夺”
8.3.2 “恐吓取财”
8.3.3 “强盗”
8.4 涉及官员贪腐、军人违职类犯罪
8.4.1 官员贪腐类犯罪
8.4.2 军人违职类犯罪
8.5 妨害社会管理类犯罪
8.5.1 “禁止师巫邪术”与“造妖书妖言”
8.5.2 “狱囚脱监及反狱在逃”与“劫囚”
9.清律特有的涉死犯罪
9.1 危害皇权类犯罪
9.1.1 规制官员类罪名
9.1.2 皇室人身安全类罪名
9.1.3 涉及皇家威仪类罪名
9.2 涉及礼教类犯罪
9.2.1 婚姻两性类犯罪
9.2.2 陵园坟冢类犯罪
9.2.3 故意伤害类犯罪
9.2.4 致人死亡类犯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回顾与动向:1935年民国刑法及其八十年来修正述要[J]. 黄源盛.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02)
[2]清代慎刑思想探究——以秋审制度为切入点[J]. 仝思雨. 法制与社会. 2017(34)
[3]民国刑法的修正与完善之考析[J]. 谢冬慧. 刑法论丛. 2016(04)
[4]清代法律位阶关系新论——以《大清律例》和《户部则例》的关系为例[J]. 栗铭徽.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5]礼法论争中的失踪者:赫善心的生平与思想[J]. 黄礼登.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2)
[6]死刑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刘仁文,陈妍茹. 法学杂志. 2017(02)
[7]以天之名:论清代秋审制度对国家死刑权威的构建[J]. 高童非. 法制与社会. 2016(31)
[8]中国传统的慎杀理念与死刑控制[J]. 吕丽. 当代法学. 2016(04)
[9]清代秋审与当代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比较研究[J]. 高若辰,高铭暄. 法治研究. 2016(04)
[10]从证据收集看审前羁押——基于A市的实证研究[J]. 熊谋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日本明治宪法研究[D]. 况宇.西南政法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76214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古典中国的死刑制度
1.1.2 近代以来的死刑制度
1.2 学术追踪
1.2.1 当代死刑的研究动态
1.2.2 近代死刑的研究动态
1.2.3 清代死刑的研究动态
2.研究资料与设计
2.1 资料概览
2.1.1 素材选择
2.1.2 素材概览
2.2 研究设计
2.2.1 问题提出
2.2.2 研究问题
2.2.3 研究方法
3.《大清律例》中涉死条款的整体分布
3.1 律例篇目中的死刑
3.1.1 类别概述
3.1.2 分布概览
3.2 杂犯死罪
3.2.1 分布概览
3.2.2 涉及罪名
3.3 实犯死罪
3.3.1 分布概览
3.3.2 涉及罪名
3.4 刑种的分布
3.4.1 杂犯斩、绞
3.4.2 绞监候
3.4.3 斩监侯
3.4.4 绞立决
3.4.5 斩立决
3.4.6 凌迟
4.涉死条款中的主体信息
4.1 主体身份
4.1.1 分布概览
4.1.2 各篇分布
4.2 具体条款
4.2.1 名例律
4.2.2 礼律
4.2.3 吏律
4.2.4 户律
4.2.5 兵律
4.2.6 刑律
4.3 刑律中的宗族主体
4.3.1 身份构成
4.3.2 具体罪名
5.涉死条款中的共同犯罪
5.1 共犯概览
5.1.1 清代共犯
5.1.2 整体分布
5.2 具体条款
5.2.1 吏律
5.2.2 礼律
5.2.3 户律
5.2.4 兵律
5.2.5 刑律
6.涉死条款中的危害结果
6.1 人身类危害结果
6.1.1 人身类危害结果数据分布
6.1.2 人身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6.2 财产类危害结果
6.2.1 财产类危害结果数据分布
6.2.2 财产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6.3 聚众类危害结果
6.3.1 聚众类危害结果的分布
6.3.2 聚众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6.4 其他类危害结果
6.4.1 其他类危害结果的分布
6.4.2 其他类危害结果的具体条款
7.死刑的附加处罚与援减条款
7.1 附加处罚
7.1.1 附加刑罚概览
7.1.2 附加刑罚详细分布
7.2 援减条款
7.2.1 援减条款分布概览
7.2.2 援减条款详细分布
8.法益相似的部分罪名探讨
8.1 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8.1.1 “谋反大逆”
8.1.2 “谋叛”
8.1.3 “盘诣奸细”
8.2 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
8.2.1 “谋杀人”与“杀一家三人”
8.2.2 “略人略卖人”
8.2.3 “投匿名文书告人罪”
8.2.4 “诬告”
8.3 侵犯财产安全类犯罪
8.3.1 “白昼抢夺”
8.3.2 “恐吓取财”
8.3.3 “强盗”
8.4 涉及官员贪腐、军人违职类犯罪
8.4.1 官员贪腐类犯罪
8.4.2 军人违职类犯罪
8.5 妨害社会管理类犯罪
8.5.1 “禁止师巫邪术”与“造妖书妖言”
8.5.2 “狱囚脱监及反狱在逃”与“劫囚”
9.清律特有的涉死犯罪
9.1 危害皇权类犯罪
9.1.1 规制官员类罪名
9.1.2 皇室人身安全类罪名
9.1.3 涉及皇家威仪类罪名
9.2 涉及礼教类犯罪
9.2.1 婚姻两性类犯罪
9.2.2 陵园坟冢类犯罪
9.2.3 故意伤害类犯罪
9.2.4 致人死亡类犯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回顾与动向:1935年民国刑法及其八十年来修正述要[J]. 黄源盛.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02)
[2]清代慎刑思想探究——以秋审制度为切入点[J]. 仝思雨. 法制与社会. 2017(34)
[3]民国刑法的修正与完善之考析[J]. 谢冬慧. 刑法论丛. 2016(04)
[4]清代法律位阶关系新论——以《大清律例》和《户部则例》的关系为例[J]. 栗铭徽.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5]礼法论争中的失踪者:赫善心的生平与思想[J]. 黄礼登.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2)
[6]死刑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刘仁文,陈妍茹. 法学杂志. 2017(02)
[7]以天之名:论清代秋审制度对国家死刑权威的构建[J]. 高童非. 法制与社会. 2016(31)
[8]中国传统的慎杀理念与死刑控制[J]. 吕丽. 当代法学. 2016(04)
[9]清代秋审与当代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比较研究[J]. 高若辰,高铭暄. 法治研究. 2016(04)
[10]从证据收集看审前羁押——基于A市的实证研究[J]. 熊谋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日本明治宪法研究[D]. 况宇.西南政法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76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7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