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回应性立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2-10-08 10:08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社会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目前中国形成了多元的社会分层,社会各阶层的公众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期望,从而形成了多元主体、多元利益共存的全新局面。社会的同质性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强,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利益都涌现出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个案、突发性事件在媒体、公众的助力下,演变为广受关注的公共事件,并造成了立法回应的现象。在公共事件推动法律制度变迁、体现民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回应性立法的全面研究,探析实践中的立法回应现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回应性立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立法回应公共事件的现象出发,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通过学界的争议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基本界定,并将这种现象界定为回应性立法。然后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多元主体、多元利益并存,人们的制度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第二个原因是正规渠道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尽管目前我国拓宽了公众参与的渠道,但对这些渠道依然不能充分保障公民参与到立法中来;第三个原因是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促使公众形成一致行动...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回应性立法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立法回应公共事件的现象描述
    第二节 立法回应公共事件的基本界定
        一、压力与回应
        二、回应性立法
    第三节 回应性立法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矛盾多元
        二、社会民主参与机制不足
        三、公众在网络公共领域表达顺畅
第二章 回应性立法的作用机制与标准
    第一节 回应性立法的作用机制
        一、话语权力
        二、议程互动
    第二节 回应性立法的标准探讨
        一、选择性回应
        二、多源流理论
    第三节 回应性立法的实证研究
        一、回应主体
        二、回应领域
        三、回应形式
第三章 回应性立法的利弊分析
    第一节 回应性立法的积极意义
        一、体现立法对民意的回应
        二、突破制度回应的滞后状态
        三、推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第二节 回应性立法的潜在危机
        一、立法功能定位偏失
        二、立法决策效果偏差
        三、损害法律的稳定性
第四章 回应性立法的应对之策
    第一节 提升立法机构的能力
        一、立法能力与回应性立法
        二、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
    第二节 优化立法公众参与程序
        一、立法信息公开制度
        二、公众参与立法全过程
        三、完善公众意见反馈机制
    第三节 构建理性的立法技术
        一、专家参与立法
        二、成本收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代水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回应式议程设置模式——基于中国公共政策转型一类案例的分析[J]. 赵静,薛澜.  政治学研究. 2017(03)
[3]新媒体、公众参与和压力型立法[J]. 张欣.  河北法学. 2016(10)
[4]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信息和立法决策——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为例[J]. 张欣.  北方法学. 2016(05)
[5]大众媒体、公共事件和立法供给研究——以2003-2013年公共事件为例[J]. 张欣.  法学评论. 2016(05)
[6]传播时代的立法泛化及其法律规制[J]. 吴元元.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7]论突发事件与刑事判例对刑事立法的意义[J]. 李怀胜.  刑法论丛. 2015(02)
[8]从“唐慧案”看中国法治生态[J]. 陈柏峰.  中国法律评论. 2014(03)
[9]我国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构建的困境及出路[J]. 汪全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10]焦点事件在推动行政立法时的地位[J]. 葛先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博士论文
[1]“公共法律案件”的法理学研究[D]. 邓珊珊.武汉大学 2012
[2]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 朱丽峰.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反抗权力:福柯的话语理论研究[D]. 施宇.扬州大学 2019
[2]论我国司法的回应性[D]. 褚皓安.华东政法大学 2015
[3]论我国民主立法机制的建设及完善[D]. 陈丽娜.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论中国政府主导型法律现代化[D]. 李盼盼.北方工业大学 2012
[5]论我国民主立法中的问题及完善[D]. 刘乔乔.华东政法大学 2012
[6]论压力型立法[D]. 王志远.山东大学 2011
[7]我国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研究[D]. 王福波.中国政法大学 2009
[8]福柯的权力思想[D]. 袁华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9]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立法转型研究[D]. 姜春天.华东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87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87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