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公司制度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及其立法含义
发布时间:2023-02-13 19:22
目前,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各国经济的主体。适合中小企业选择的法律形态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公司等。其中,有限公司独占鳌头,在中小企业中所占比例极高,是深受中小投资者青睐的一种企业形态。其根源在于有限公司的制度设计与中小投资者的制度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契合性。表现在:有限公司制度的低廉性、两权合一性、封闭性、股东自治性和有限责任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小企业投资者在低成本经营、自主经营、闭锁型经营、自由经营和低风险经营等方面的制度追求。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充分肯定有限公司制度对中小企业的特殊价值的基础上,纷纷展开改革,目标是使有限公司制度更能契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之下,我国《公司法》中关于有限公司的制度规定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有限公司制度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本文包含引言、正文、结论三个层次。其中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 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以及学界对中小企业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价值。通过简要介绍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态现状和我国的情况,指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正文第一部分是对中小企业投资者的制度需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小投资者的制度需求及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态选择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一) 定量的界定标准
(二) 定性的界定标准
(三) 私法上的标准
二、中小投资者的制度需求
(一) 实证调查数据结论
(二) 制度需求表现——基于法学角度的考虑
1.低成本经营
2.自主经营
3.闭锁型经营
4.自由经营
5.低风险经营
三、中小企业的主要法律形态选择
(一) 独资企业
(二) 合伙企业
(三) 公司
第二章 有限公司制度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
一、专为中小企业设计的法律产物——有限公司制度的源起和改革趋势的根基
(一) 源起
(二) 改革趋势
1.德国
2.英国
3.美国
4.日本
(三) 小结
二、有限公司制度为何与中小企业相契合——理论分析
(一) 关于运营成本
(二) 关于"两权合一"
(三) 关于股东的封闭性
(四) 关于股东的自治性
(五) 关于股东的有限责任
三、有限公司制度如何与中小企业相契合——实证分析
(一) 德国
(二) 中国
第三章 我国有限公司立法的改革方向——以强化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为基点
一、先天的政策扭曲——我国有限公司立法的背景及其对有限公司制度的背离
二、有限的修正——2005年《公司法》关于有限公司规定之评价
(一) 问题丛生
(二) 妥协中的进步
(三) 未竟的改革命题
1.制度定位理念方面
2.制度构建方面
三、回归本位——有限公司立法的改革方向
(一) 理念的转变
1.更明确地定位于中小企业
2.突出自治性
3.由实然到应然的飞跃强化
(二) 具体规则的改进
1.多样化的组织机构模式选择
2.个性化的章程设计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4.配合税收制度,降低税收负担
5.引入现代通讯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2161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小投资者的制度需求及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态选择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一) 定量的界定标准
(二) 定性的界定标准
(三) 私法上的标准
二、中小投资者的制度需求
(一) 实证调查数据结论
(二) 制度需求表现——基于法学角度的考虑
1.低成本经营
2.自主经营
3.闭锁型经营
4.自由经营
5.低风险经营
三、中小企业的主要法律形态选择
(一) 独资企业
(二) 合伙企业
(三) 公司
第二章 有限公司制度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
一、专为中小企业设计的法律产物——有限公司制度的源起和改革趋势的根基
(一) 源起
(二) 改革趋势
1.德国
2.英国
3.美国
4.日本
(三) 小结
二、有限公司制度为何与中小企业相契合——理论分析
(一) 关于运营成本
(二) 关于"两权合一"
(三) 关于股东的封闭性
(四) 关于股东的自治性
(五) 关于股东的有限责任
三、有限公司制度如何与中小企业相契合——实证分析
(一) 德国
(二) 中国
第三章 我国有限公司立法的改革方向——以强化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为基点
一、先天的政策扭曲——我国有限公司立法的背景及其对有限公司制度的背离
二、有限的修正——2005年《公司法》关于有限公司规定之评价
(一) 问题丛生
(二) 妥协中的进步
(三) 未竟的改革命题
1.制度定位理念方面
2.制度构建方面
三、回归本位——有限公司立法的改革方向
(一) 理念的转变
1.更明确地定位于中小企业
2.突出自治性
3.由实然到应然的飞跃强化
(二) 具体规则的改进
1.多样化的组织机构模式选择
2.个性化的章程设计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4.配合税收制度,降低税收负担
5.引入现代通讯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2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74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