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
发布时间:2024-02-15 12:03
立法与行政关系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中一对重要的政治关系,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引人关注的问题。本文截取民初(1912—1913)这一时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整合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紧紧围绕人们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权力如何分配、权限如何设置的认识、争论这一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在一个专制传统深厚、行政权发达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东方国家,在引进西式的立法权,并试图建立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制度时,如何处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必然引起冲突,传统的行政权独大的行政文化,必然排斥来自西方的强调立法权主导地位的法治文化,结局自然是两败俱伤。文章从政治权力争夺的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袁世凯政治集团、国民党、进步党势力三方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认识和争论,得出围绕当时政治权力斗争,袁世凯政治集团与国民党在行政权、立法权上态度针锋相对,进步党势力态度则持调和立场的结论,认为这是行政文化与法治文化对立,每个政治集团素质和历史,以及当时政治斗争形势所决定的。文章从政治体制设计角度,研究...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论争背景:国际和国内
第一节 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界定
一、什么是立法与行政关系?
二、立法与行政关系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一对重要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西方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
一、近代以前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
二、近代以来关于内阁制和总统制的思想
三、当代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争论
第三节 西方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制度模式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本情况
二、主要模式
三、立法与行政关系权力配置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
一、第一阶段:维新变法
二、第二阶段:预备立宪
三、第三阶段:北洋政府时期
四、第四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第五节 清末北洋政府时期有关制度的运行
一、近代中国重要宪草和宪法中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设计
二、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运行的特点
三、北洋政府时期立法与行政关系运行的特点
第六节 民初的政局
一、三大势力主导政局
二、立法权占优势时期
三、转折时期
四、行政权占优势时期
第二章 论争的前奏: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
第一节 19世纪下半叶的初步探索
一、最早探索者的观点
二、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三、维新派的观点
第二节 清政府的争论
一、主张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
二、主张议会君主立宪制
第三节 立宪派的主张
一、主张君主不负责任
二、主张立法权监督行政权
三、主张速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
四、主张政党内阁
五、杨度的责任政府论
六、《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
第四节 革命派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论争
一、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独到见解
二、对总统制、内阁制的不同主张
三、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激烈论争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论争的重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争论
第一节 对立法权的维护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过度扩张立法权
二、国民党领导人强调立法权的主导地位
三、国民党主张立法权独大
四、《天坛宪草》继续扩张立法权
第二节 对行政权的维护
一、袁世凯主张行政权的主导地位
二、各地军政官员对行政权的维护
三、袁世凯不断扩大行政权
第三节 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
一、共和、民主、统一三党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
二、进步党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
三、制宪会议转向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
四、民初私拟宪法草案基本持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主张
五、研究宪法委员会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观点
第四节 结语
一、论争的政治原因
二、论争的文化原因
三、论争的影响
第四章 论争的焦点: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论辩
第一节 总统制的主张
一、直接支持袁世凯
二、认为总统制符合共和精神
三、认为中国政党现状适合总统制
四、认为中国国情适合总统制
第二节 内阁制的主张
一、呼吁实行内阁制
二、肯定内阁制的优点
三、批评总统制的不足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论争的热点:同意权和解散权的论争
第一节 同意权的论争
一、舆论界关于同意权的讨论
二、政党关于同意权的论争
三、制宪会议关于同意权的讨论
第二节 解散权的论争
一、舆论界关于解散权的论争
二、政党关于解散权的论争
三、制宪会议关于解散权的讨论
第三节 结语
第六章 论争的亮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考
第一节 梁启超的思想
一、维新变法时期
二、1899年到1905年期间
三、1906年至辛亥革命爆发时
四、民国初年(1912-1913年)
五、评价
第二节 章士钊的思想
一、鼓吹内阁制
二、总统制利弊论
三、内阁制利弊论
四、政党内阁论
五、内阁制权限论
六、评价
第三节 张东荪的思想
一、共和论
二、政制优劣论
三、法治国论
四、统治权总揽论
五、内阁制性质论
六、评价
第四节 吴贯因的思想
一、赞成中国实行内阁制
二、认为内阁制和总统制存在不足
三、关于内阁制具体设想
四、关于政府与国会的权限
五、评价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论争的后续: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创新
第一节 北洋政府中后期的论争
一、1917年军阀对立法权的抨击
二、1916年宪法审议会对内阁制的坚持
三、1920年代中后期鼓吹总统制的思潮
四、从《天坛宪草》到《1925年宪法》:立法权与行政权适当调和
第二节 孙中山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创新
一、对立法权批评,将弹劾权独立起来
二、对行政权批评,将考试权独立出来
三、对间接民权(代议制)批评,将直接民权作用凸显出来
四、对西方立法与行政关系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论争
一、《五五宪草》制定过程中围绕总统制、内阁制的论争
二、《1946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关于总统制、内阁制的论争
第四节 结语
一、二十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参与立法与行政关系论争的影响
二、中间力量参与立法与行政关系论争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99715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论争背景:国际和国内
第一节 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界定
一、什么是立法与行政关系?
二、立法与行政关系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一对重要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西方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
一、近代以前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
二、近代以来关于内阁制和总统制的思想
三、当代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争论
第三节 西方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制度模式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本情况
二、主要模式
三、立法与行政关系权力配置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
一、第一阶段:维新变法
二、第二阶段:预备立宪
三、第三阶段:北洋政府时期
四、第四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第五节 清末北洋政府时期有关制度的运行
一、近代中国重要宪草和宪法中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设计
二、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运行的特点
三、北洋政府时期立法与行政关系运行的特点
第六节 民初的政局
一、三大势力主导政局
二、立法权占优势时期
三、转折时期
四、行政权占优势时期
第二章 论争的前奏: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
第一节 19世纪下半叶的初步探索
一、最早探索者的观点
二、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三、维新派的观点
第二节 清政府的争论
一、主张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
二、主张议会君主立宪制
第三节 立宪派的主张
一、主张君主不负责任
二、主张立法权监督行政权
三、主张速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
四、主张政党内阁
五、杨度的责任政府论
六、《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
第四节 革命派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论争
一、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独到见解
二、对总统制、内阁制的不同主张
三、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激烈论争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论争的重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争论
第一节 对立法权的维护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过度扩张立法权
二、国民党领导人强调立法权的主导地位
三、国民党主张立法权独大
四、《天坛宪草》继续扩张立法权
第二节 对行政权的维护
一、袁世凯主张行政权的主导地位
二、各地军政官员对行政权的维护
三、袁世凯不断扩大行政权
第三节 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
一、共和、民主、统一三党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
二、进步党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
三、制宪会议转向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
四、民初私拟宪法草案基本持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主张
五、研究宪法委员会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观点
第四节 结语
一、论争的政治原因
二、论争的文化原因
三、论争的影响
第四章 论争的焦点: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论辩
第一节 总统制的主张
一、直接支持袁世凯
二、认为总统制符合共和精神
三、认为中国政党现状适合总统制
四、认为中国国情适合总统制
第二节 内阁制的主张
一、呼吁实行内阁制
二、肯定内阁制的优点
三、批评总统制的不足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论争的热点:同意权和解散权的论争
第一节 同意权的论争
一、舆论界关于同意权的讨论
二、政党关于同意权的论争
三、制宪会议关于同意权的讨论
第二节 解散权的论争
一、舆论界关于解散权的论争
二、政党关于解散权的论争
三、制宪会议关于解散权的讨论
第三节 结语
第六章 论争的亮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考
第一节 梁启超的思想
一、维新变法时期
二、1899年到1905年期间
三、1906年至辛亥革命爆发时
四、民国初年(1912-1913年)
五、评价
第二节 章士钊的思想
一、鼓吹内阁制
二、总统制利弊论
三、内阁制利弊论
四、政党内阁论
五、内阁制权限论
六、评价
第三节 张东荪的思想
一、共和论
二、政制优劣论
三、法治国论
四、统治权总揽论
五、内阁制性质论
六、评价
第四节 吴贯因的思想
一、赞成中国实行内阁制
二、认为内阁制和总统制存在不足
三、关于内阁制具体设想
四、关于政府与国会的权限
五、评价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论争的后续: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创新
第一节 北洋政府中后期的论争
一、1917年军阀对立法权的抨击
二、1916年宪法审议会对内阁制的坚持
三、1920年代中后期鼓吹总统制的思潮
四、从《天坛宪草》到《1925年宪法》:立法权与行政权适当调和
第二节 孙中山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创新
一、对立法权批评,将弹劾权独立起来
二、对行政权批评,将考试权独立出来
三、对间接民权(代议制)批评,将直接民权作用凸显出来
四、对西方立法与行政关系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论争
一、《五五宪草》制定过程中围绕总统制、内阁制的论争
二、《1946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关于总统制、内阁制的论争
第四节 结语
一、二十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参与立法与行政关系论争的影响
二、中间力量参与立法与行政关系论争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99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89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