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论我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

发布时间:2021-08-20 02:17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刷脸付费、指纹开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火车站进站前的面部识别,宾馆入住前的面部验证,早年出现在科幻片中的生物识别技术正日益普及。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应用在给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何在享受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红利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民法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条款的正面作用和负面问题。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在即将颁行的《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归入个人信息的范畴,这都体现出我国民法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已经拉开序幕。但是《民法总则》第111条只是对个人信息进行了笼统的规定,没有对个人信息作出明确定义,也没有将个人信息规定为民事权利,涉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条款更是空白。《民法典(草案)》虽然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有相关保护性规定,但一来其在个人信息定义中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用列举的方式与自然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电话号码等并列,并不足以体现个人生物识...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我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


图2人脸识别技术原理??虹:人的虹具有唯一、稳和伪,它位于巩和瞳孔间,于??

技术原理,虹膜


一、个八生物识别信息的界定和特殊性??别原理图。虹膜识别在各种生物识别方法中错误率最低,可达百万分之一的错误??率气由于其特点以及相关识别仪器的复杂性,虹膜识别系统主要应用在安全级??别较髙的场所,例如童点防范的区域、通道、口岸等,通过对已认证人M授予不??同的权限,无权限的人将无法进入限定区域^??I?图像采集 ̄|????T??红膜图像库?预处理??丄?i??红膜特征模板?红膜特征分析??模式匹配??m别结果??图3虹膜识别技术原理??基于行为特征的生物识别信息具体如下??语音;利用振动学原理,获取客体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这里包含了音色、??音频等6由于人体器官构造如舌、喉头、肺等在尺寸和形态方面有很大差异,可??以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语音频谱。在一般情况下,人耳就可以识别不同人??的声音,但是想要达到更高的精确度,依然需要借助语音识别仪器采集并建档,??建立人身和声音的映射关系,从而识别出用户身份。图4为语音识别原理图。??语音识别在国防以及安全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在绑架案件中,通过有线??电话提取犯罪嫌疑人的语音信息,通过语音库快速检索、核实、锁定犯罪嫌疑人。??语音输?????u???——?预处理一?特征提取一^?模式匹配i口?V??T?T??学习训练—参考模型库Y??图4语音识别原理??歩态:步态指的是个体的行:走姿态,主要由步距、步间宽度、步落方向、摆??手幅度等多种复杂因素构成,将这些特征通过专门的技术提取出来并建童数据??(1)孙李海靑、张曼等:《人工智能时代的生物识别创新创业新趋:势一一巾国科学院自动化研宄所虹??膜、人脸、_=#识别技术产业

方向图,语音识别,步态,步距


预处理??丄?i??红膜特征模板?红膜特征分析??模式匹配??m别结果??图3虹膜识别技术原理??基于行为特征的生物识别信息具体如下??语音;利用振动学原理,获取客体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这里包含了音色、??音频等6由于人体器官构造如舌、喉头、肺等在尺寸和形态方面有很大差异,可??以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语音频谱。在一般情况下,人耳就可以识别不同人??的声音,但是想要达到更高的精确度,依然需要借助语音识别仪器采集并建档,??建立人身和声音的映射关系,从而识别出用户身份。图4为语音识别原理图。??语音识别在国防以及安全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在绑架案件中,通过有线??电话提取犯罪嫌疑人的语音信息,通过语音库快速检索、核实、锁定犯罪嫌疑人。??语音输?????u???——?预处理一?特征提取一^?模式匹配i口?V??T?T??学习训练—参考模型库Y??图4语音识别原理??歩态:步态指的是个体的行:走姿态,主要由步距、步间宽度、步落方向、摆??手幅度等多种复杂因素构成,将这些特征通过专门的技术提取出来并建童数据??(1)孙李海靑、张曼等:《人工智能时代的生物识别创新创业新趋:势一一巾国科学院自动化研宄所虹??膜、人脸、_=#识别技术产业化实糖《巾国信息安全》20?年第2期,第T3-76页。??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民事权利诉讼救济问题研究[J]. 付微明.  法学杂志. 2020(03)
[2]论民法典编纂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J]. 张彤.  行政管理改革. 2020(02)
[3]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与中国选择[J]. 付微明.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06)
[4]大数据时代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J]. 付微明.  研究生法学. 2019(04)
[5]民法典编纂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J]. 程啸.  中国法学. 2019(04)
[6]人工智能时代的生物识别创新创业新趋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虹膜、人脸、步态识别技术产业化实践[J]. 孙哲南,李海青,张曼,吴雪盟.  中国信息安全. 2019(02)
[7]美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路径探析[J]. 马斯蒙.  法制博览. 2019(04)
[8]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之重构[J]. 王秀哲.  法学论坛. 2018(06)
[9]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及相关安全问题研究[J]. 周小军,王凌强,郭玉霞,高皑琼,谭薇.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8(04)
[10]“个人信息权”性质之辨与立法模式研究——以互联网新型权利为视角[J]. 李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硕士论文
[1]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风险和法律保护[D]. 姚聪.湘潭大学 2019
[2]基于人脸和步态特征的生物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梁海军.河北科技大学 2019
[3]指纹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D]. 高完成.西南政法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5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35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