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反思与完善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反思与完善
【摘要】:近年来,一种新的商标混淆侵权形式频频进入大家的视野——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自最早的2003年海尔诉厦新“游龙”商标侵权案之后,类似的商标侵权案件层出不穷。2004年的“永得丽”、“美得丽”商标侵权案,2005年的“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2006年的“G2000”商标侵权案,2007年的“蜜妍”商标侵权案,2010年的“IPAD”商标侵权案以及在2015年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百伦”商标侵权案……这些案件一次次将商标反向混淆侵权带入人们的视野,在争论和讨论声中,反向混淆侵权理论在我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如今,国内关于反向混淆行为的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都还很不成熟。此类案件频发,首先反映出人们对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我国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至今对反向混淆的侵权判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对反向混淆本身都没有一个权威、明确的定义,这不利于反向混淆侵权的判定,也无疑让居心不良的人找到了可乘之机。对于此类案件,法院在判决中一般只能援引传统混淆商标侵权的判断方法,并采用传统的侵权赔偿标准进行惩罚。然而反向混淆侵权行为在表现特征、构成要件、损害后果等方面均与传统混淆商标侵权行为有很大的区别,单纯依靠现有理论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本文试图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这一类新型侵权方式的判定标准以及侵权惩罚方式,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司法实践。本文除了简短的引言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商标反向混淆侵权基本理论的阐述,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介绍了反向混淆理论的起源。第二节中,笔者试图给出了反向混淆的概念,并为研究的需要对反向混淆进行了分类。第三节主要归纳了反向混淆区别于传统混淆的特征。第四部分则介绍了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反向混淆的规制情况。关于反向混淆的概念和特征研究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侵权类型,也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反向混淆的侵权判定标准作了必要的铺陈。第二部分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反向混淆进行的研究。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了我国司法实践的大概现状,第二节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反向混淆的司法实践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整体分析以及典型案例重点分析;第三节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得出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反向混淆的规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反向混淆认定标准及考量因素不统一,另一方面侵权赔偿标准不统一。通过这一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反向混淆的规制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从中得出尚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讨论的是对我国反向混淆制度反思与完善,是笔者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给出的“解决之道”。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了以下的观点:首先,要确立反向混淆的认定标准和考量因素;其次,探讨了反向混淆损害赔偿的标准。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包括在商标立法中引入混淆可能性标准以及赋予反向混淆以独立的法律地位。虽然反向混淆案件一次次地引起了学界的热议,但就反向混淆问题而言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而商标反向混淆现象的执法、司法实践却亟需理论支持。鉴于此,本文选择反向混淆相关法律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商标侵权 反向混淆 侵权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4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3
- 一、问题的提出9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9-10
- 三、主要研究方法10
- 四、文献综述10-12
- 五、论文结构12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2-13
- 第一章 商标反向混淆概述13-20
- 第一节 商标反向混淆的起源13-14
- 第二节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及分类14-17
- 一、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14-15
- 二、商标反向混淆的分类15-17
- 第三节 反向混淆的特征17-18
- 第四节 主要国家或地区关于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现状18-20
- 一、美国19
- 二、其它主要国家或地区19-20
- 第二章 我国反向混淆司法实践研究20-28
- 第一节 我国反向混淆司法实践现状20-21
- 第二节 我国反向混淆的实证研究21-25
- 一、我国司法实践概况21-24
- 二、典型案例重点分析24-25
- 第三节 从实证研究看我国当前司法实践面临的问题25-28
- 一、反向混淆的认定标准及考量因素不统一25-26
- 二、赔偿数额计算标准不统一26-28
- 第三章 我国反向混淆制度的完善28-39
- 第一节 确立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及考量因素28-36
- 一、确立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28-31
- 二、确立认定反向混淆的考量因素31-36
- 第二节 确立反向混淆损害赔偿计算标准36-39
- 结论 关于我国反向混淆规制的立法建议39-40
- 一、在商标立法中引入“混淆可能性”标准39
- 二、在商标立法中明确提出反向混淆39-40
- 参考文献40-4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6-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初探——以案例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8期
2 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J];法学;2008年10期
3 夏朝羡;;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华商标;2011年01期
4 张伟;;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J];法制与社会;2012年29期
5 曹清;;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年06期
6 吴立鼎;;商标侵权的反向混淆及应对策略[J];中华商标;2013年03期
7 王思勤;;商标反向混淆的适用——借鉴美国标准[J];现代交际;2013年03期
8 宁素;;“反向混淆”问题初探[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年12期
9 曹宁;;试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J];政法学刊;2009年01期
10 祝建军;;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J];人民司法;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政法大学 桑清圆;论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标准[N];国际商报;2010年
2 山东省临沂市工商局河东分局 吴立鼎;浅议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情形[N];中国工商报;2013年
3 实习生 张恒瑞;警惕商标纠纷中的“反向混淆”[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4 徐家力;商标的反向混淆及相关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5 袁博;从耐克申请注册“刘翔”被驳看商标的反向混淆[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李洪波邋李建波;丽水“蚂蚁”是如何告赢国际“巨象”的[N];丽水日报;2007年
7 陈勇;也谈“芝华士”沙发[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聂国春;“蓝色风暴”案百事可乐败诉 商品广告宣传谨防侵犯商标权[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9 记者 林霞虹 李光炎 索冬冬 实习生 初墨品 通讯员 林劲标;谁的IPAD?高院未宣判[N];广州日报;2012年
10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周多;商标侵权判定的叙述性使用抗辩[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征南;美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黎;从百事可乐“蓝色风暴”案论反向混淆理论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熊仲民;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认定和赔偿问题[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珊珊;论我国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的构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侯丽娜;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齐佳胜;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艳;商标反向混淆行为认定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8 徐芳;我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反思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9 刘雯;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黄超英;商标反向混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2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682819.html